囧途
大正七年(1918 年)出生的陳罔市,曾經經歷過二戰、台北大空襲,殖民者換了面孔去了又來。臨到晚年九十幾歲,還碰上老家被告拆屋還地,晚年無法安寧。
2010 年,賴碧珍老家外約 300 公尺長的瑠公圳頭完成整治。那一年是瑠公圳開圳 270 週年,賴碧珍的外婆陳罔市被找去拍宣傳影片。隔年,瑠公圳農田水利會標售掉賴碧珍老家這片土地,「說這是空地,上面沒人住。」賴碧珍沒好氣地說,「到底是他們眼睛業障重還怎樣?找我阿嬤拍完影片,隔年說這裡沒人住!」隨後賴碧珍遭到標走土地的建商提告,要求拆屋還地。
13 年來經歷大小訴訟,如今賴碧珍第一次覺得慌。
賴碧珍的老家鄰近捷運新店站,從車水馬龍的大路彎進小巷後,便能看見被建築物遮蔽的瑠公圳圳頭。賴碧珍一家四代人自 1950 年從便設籍於此,保有日式樑柱的長屋,就位於過去瑠公圳農田水利會的土地上,緊挨著水圳。
13 年前水利會將土地轉賣建商,買主告賴碧珍侵佔,賴碧珍敗訴被判拆屋還地。之後她提起行政訴訟,質疑水利會略過既存戶的優先承購權,才導致後續ㄧ連串爭議。
賴碧珍想為老家爭取保留。她想著司法裡正義的天秤應該能給她一個公道,但不論是判決結果,或是司法人員的態度,都讓她越來越心涼。今年六月賴碧珍再收到強制拆遷公文,預定 6 月 26 日執行拆除。賴碧珍不知道怎麼面對,到法院問書記官,結果對方告訴她,強拆那天「放輕鬆,不要緊張。」
「我好像頭被打到一樣。他如果回我說很遺憾你家要被拆了,我可能還好過一點。但他叫我放輕鬆⋯⋯」她嘆口氣,苦笑一陣。
6 月 17 日,賴碧珍和反拆遷團體召開記者會,強調這起案件還在進行憲法訴訟和文資審議訴訟,判決出爐前應暫緩拆遷。結果法院又發來一紙公文,將執行時間從早上 9 點半提早到 6 點半。
賴碧珍問執行官,為什麼改時間,而且公文裡引用的法條還是錯的?但執行官只回她:「那不重要,自己劃掉就好。」
為了支持賴碧珍,許多民眾在 6 月 21 日時參加了聲援賴宅的記者會。
老宅屋內大廳的魚缸,與賴碧珍祖母陳罔市的照片。
賴碧珍和人談起家裡的事時,總用中國電影《人在囧途》做比喻。電影中主角為了趕在春節回老家,奔波在各種交通工具間,一關接著一關地闖。賴碧珍老家的產權訴訟,同樣也是處處有關卡,堵住出路。
老家拆遷案看似單純產權爭議,但細究過程,充滿荒謬。日治時期,賴碧珍的外公受託管理維護瑠公水利組合圳道旁的邊坡,房子就蓋在圳邊水利會土地上,緊鄰當時的萬金鐵路。
賴碧珍說外公多次想申購房子坐落的這片土地,「可是農田水利會一直拒絕,說機關用地不能買賣。申購書我們都還留著。」賴碧珍說對方還曾經要他們不要再申購了,「不然就要我們拆屋還地。」
「最可怕的是我們要付租金,他們還不要。」賴碧珍一家人就這樣住了 75 年。
像賴碧珍這樣居住在公有地上,缺乏土地所有權的「非正式住居」案例不在少數。2010 年,台北市仁愛路上,緊鄰台灣大學日式宿舍群的紹興社區面臨拆遷。紹興社區大部分土地,是台大接收台北帝國大學宿舍校地,並在 1950 年代完成土地總登記,隸屬於台大名下。居住在上頭的人,多是 1949 年隨國民政府來台的軍眷。
彼時政府無力處理廣大流離人口的居住問題,默許百姓搭建起房舍,就地安居。2010 年台大以活化土地、興建醫學院大樓為由,狀告紹興居民,要求拆屋還地。比紹興社區更早面臨拆遷的,還有台北市林森北路附近的康樂里,和公館的寶藏巖。
台灣曾經歷不同的統治者,加上土地登記制度更迭,許多土地使用者不熟悉這些規定,因此沒能成為土地所有權人。因著時代或制度原因,僅擁有使用權的人,直到面臨訴訟,才會深刻體會到,法律面前,土地所有權遠遠優於居住權;賴碧珍無奈地說:「在法院裡,可以感覺法官都認為,土地所有權最大,我怎麼跟他們說這個歷史經過,他們好像都聽不懂。」
法律上相對弱勢,這些缺乏「土地所有權」的「使用者」一旦碰上開發,大多僅能黯然離去。自 2008 年提案開發的中科四期彰化二林園區,預定開發的土地大多屬台糖農場,上頭的糖廠員工宿舍住戶沒有土地所有權,因此面對開發,只能領著微博的徵收補償,離開生活大半輩子的地方。那幾年台灣各地因開發案而起的土地徵收爭議野火燎原,爾後 2017 年的兩公約人權報告裡曾提及,應「重視使用權保障,並保護人民免於迫遷及驅離」,但法治至今並未跟上這樣的建言。
如今賴碧珍面臨的,和當年紹興社區挨告拆屋還地的情形一樣。
仁愛路上,緊鄰台灣大學日式宿舍群的紹興社區,住戶多是 1949 年跟著國民黨政府來台的軍人與家眷,當年居住單元數量跟不上大批流離至此的人群,政府默許百姓就地搭起房舍安居。
2010 年,紹興社區住戶收到來自台大的律師函,要求居民於 60 日內拆除或騰空房屋,歸還占用的校地,否則將提告要求拆屋還地,並賠償不當得利。
經歷過不同的統治者,加上土地產權制度更迭,讓許多住了大半輩子的居民,辦法證明自己擁有房屋或土地所有權,被國家視為「非正規住居」。
台大以活化土地、興建醫學院大樓為由要求紹興社區住戶拆屋還地。後經居民組成自救會抗爭,加上外部團體聲援,臺大提出了「紹興南街公辦都更生活實驗村方案」,規劃將這塊土地開發成兼顧大學教學研究及居住權的「生活實驗村」。2017 年自救會成立社團法人「臺北市紹興權益促進會」,並與臺大簽署「高教創新與社會實驗計畫合 作意向書」。
紹興社區反迫遷抗爭那幾年,台灣各地也面臨因開發案而起的土地徵收爭議野火燎原,抗議不斷。爾後 2017 年的兩公約人權報告裡曾提及,應「重視使用權保障,並保護人民免於迫遷及驅離」,但法治至今並未跟上這樣的建言。
多年申購不可得,水利會標售前也未給地上戶優先承購,賴碧珍質疑買賣過程有瑕疵,提了行政訴訟反制,監察院也介入調查買賣過程有無瑕疵。「2021 年監察院調查報告指出,根據《土地法》104 條規定,地上權人、典權人或承租人有依同樣條件優先購買之權。水利會進行買賣時,沒有照《土地法》規定來。」賴碧珍說道。
但果然像是《人在囧途》,無數關卡總接踵而來。雖然有監察院的報告,但 2020 年《農田水利法》修法,水利會從原本的公法人,收歸國有隸屬農業部。「水利會改制,行政訴訟的裁決上面寫說我告的對象不存在了。我真的很倒霉。」行政訴訟嘎然而止,賴碧珍只好提憲法訴訟,「我 2022 年 7 月提,結果去年遇到國會亂象,藍綠各黨都提了憲法訴訟,我的案子一直被延期。」
訴訟的挫敗讓賴碧珍無奈,「每次聽到郵差喊掛號,心都緊一下,因為現在只有法院文件會送掛號。」賴碧珍說有時自己收了公文,心想「來了」,但一時不敢拆信封,得先擺個半天,緩和好心神,才有勇氣拆開來看內容。房子裡擺滿賴碧珍寫的書法,她指了指天花板附近一大幅書法,說那是被告前寫的,再指了指攤在椅背上的一疊字,「被告以後寫的。不行了,心不靜,寫得不好。」
去年許多文資團體也依據《文化資產保存法》,提報包括老宅在內的圳頭引水口、抽水站遺址等為文化景觀,希望能以文資身份保下此地。但新北市文化局最後不予登錄。義務律師認為審議過程有瑕疵,因此也提出了行政訴訟。另外文史工作者也在今年 2 月提報碧潭文化景觀,範圍包含了老宅,此案正在審理階段。
如今各類訴訟及審查都還沒結果,但拆遷卻迫在眉睫。訴訟沒有定論前,若老屋遭到拆除,未來如果確定違憲或取得文化景觀身份,對行政機關來說只會是另一場僵局。
賴碧珍為老宅聲援者們導覽瑠公圳頭段風貌。
過去在中科三期開發案中,農民曾控告中科局開發前提出的環評有瑕疵,最後最高行政法院判決環評無效。但當年判決出爐後,廠商卻早已進行開發,導致時任行政院長的吳敦義喊出「停工不停產」的荒謬口號,讓廠商繼續運作,同時讓中科局邊開發邊補做環評。
2018 年中科三期第三次通過環評,且這次是二階環評,但隨後周邊農民再提告,2022 年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再農民勝訴。一場開發案成了環評行政訴訟歷史上的笑話,但明明勝訴的居民,卻還是得承受已開發的科學園區帶來的風險和影響。
中科四期開發案打算以區段徵收方式取得彰化二林相思寮的土地,但經過當地居民強力反抗,最後時任行政院長的吳敦義拍板變更開發設計,保留下相思寮及相鄰萬合農場共 27 戶。保留方案雖不完美,至少為徵收案提出第三條路的解方。
拆除前夕,義務律師和民間團體呼籲,目前這片土地仍屬「機關用地」,未來開發前得經都市計畫變更,如果開發商願意保留老屋,且捐贈這片土地作公益使用,不但能保下百年圳頭的一處完整地景,還能得到容積獎勵。這或許是能避免強拆的雙贏方案。
開發案為原住戶變更設計並非沒有前例;中科四期曾變更設計,讓原本面臨區段徵收的相思寮聚落得以原地保留。變更保留的計畫雖不完美,但至少是土地爭議中你死我活以外的第三條路,如今賴碧珍及民間團體、律師也期盼能和建商達成共識。
夏季午後雷陣雨前的鬱悶籠罩在老宅上空,看到拆遷告急訊息而來聲援的人來來去去。賴碧珍說,自己還不知道怎麼面對,曾經她陪著同樣面臨拆遷的朋友度過家被拆除的那天,現在輪到自己,「我真的能懂她當年心裡的感受。」
賴碧珍養了 19 年的狗「歡喜」幾年前離世。歡喜過世那天,賴碧珍一早發現牠氣喘不上來,心知應該就是這天了,她和鄰居借了嬰兒車,推著呼吸越來越不順暢的愛犬繞著圳道遊走,讓牠能最後再看一眼熟悉的老家。歡喜最後在大樹旁沒了氣息,火化後的骨灰埋在老宅門口的含笑花底下,「我想要他含笑九泉。」
人與物的情感堆疊起家的模樣,靜靜佇立在鬱鬱蔥蔥的樹蔭下。
賴碧珍在「法院勇護居住權,瑠公圳案刀下留人」記者會後,與狗狗酒窩擁抱。
2019 年疫情期間,賴碧珍因居家隔離,只能依在屋內窗邊焦急而無法親自參與法院建物測量的執行程序。
發布時間 2025/06/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