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日常與遠方

圖文/李知遠

小學三年級,我為了好玩站上一個很高的地方,最後意外把自己的腳摔斷,把自己送上輪椅。整整一學期,我只能看著別人下課時社交、出去玩⋯⋯但我並不害怕,因為我相信這段坐輪椅的日子,只是一個插曲。再過不久,我就可以從輪椅上站起來,繼續過我原本的生活。

 

那時候的我從來沒想過——如果待在醫院復健將成為我的日常,我能不能接受?如果從此之後的幾十年,我都沒辦法從輪椅上站起來,我能不能接受?

 

智文 +

 

一週 5 天,早上 9 點到 12 點,智文都要走過一段與車爭道的路到樂生醫院復健。陪伴他的是一台輪椅,和一位照顧他許久的看護阿華。

 

「就像運動一樣。」智文的語氣平靜且淡然,卻是他十年的日常。受傷的頭一、兩年,智文也曾急著復健,想恢復到原本的身體狀態,「試了一、兩年後發現沒辦法,就把復健當作平常。」復健對智文來說並不代表絕望,而是為未來的那一天做好準備。「等到哪天醫療技術進步之後,就可以回復到之前的狀態。」

水管、手機墊、紅包

 

大學時,一場車禍讓智文坐上輪椅。受傷部位涵蓋頸椎,導致他的手無法活動自如。智文的父親是位郵差,平常工作需要極早出門,原本準備退休,因智文受傷,「看來我要做到 65 歲了​​。」

 

我本以為智文的狀況,事事需要他人協助。但智文將一根水管插在輪椅的遙控器上,便能自己操控輪椅。再把手機墊高,擺在輪椅手把上,方便使用手機。他也在輪椅前裝上小籃子,裡頭放個紅包袋,裝了鈔票,就能獨自一人出門到賣場採購。

 

輪椅上的各種巧思,是智文累積多次嘗試才達到的效果,為的是讓他仍能在生活中自立。

 

行路難

 

改裝輪椅能讓自己活在日常,但外出如果沒有爬梯機,沒有斜坡,要離開房間或是家門都顯得困難重重。

 

不過逛展覽、看電影、參加婚禮、出國⋯⋯這些他人習以為常的社交活動,並沒有從智文的生命中消失。每出門一趟,都是一場縝密的活動管理。公車站的斜坡高低、輪椅電池的電量、餐廳有沒有無障礙廁所⋯⋯他像是背誦詩詞一樣滔滔不絕地列出這些細節,全都得情蒐足夠的環境資訊後,才能促成一場戶外活動。「我也是受傷之後 才開始比較會規劃事情。」

 

「剛開始還是會碰到少這個、少那個。」出門一趟手忙腳亂。時間長了,他才慢慢摸索出走出家門的生活模式。

白老鼠

 

輪友社群裡的成員熱烈交換醫療資訊,「有人去開刀,或做幹細胞治療、再生療法,都會分享所有的感想跟經驗。」醫院徵求受試者的訊息也會在群組裡流通。

 

現階段的醫療技術還沒有突破性的進展,身體狀況沒有惡化,便算得上是最好的情況,「不要開了刀之後退步就好了。有人開了之後沒有比較好,還會神經痛。」

 

「那些人去衝我們比較有希望。沒有實驗對象。怎麼會進步?」

 

伴與絆

「從他剛受傷開始我就在照顧他,照顧了 9 年。」阿華是智文的看護,每天協助智文喝水、上下床、導尿。

 

作為照顧者,她同時也見證智文從剛受傷的各種憤怒、否定,「為什麼會是我呢?」逐漸轉變成懷抱 「我能夠再站起來」的想法開始復健。現在則是把復健當作「日常」來執行。

 

訪談結束後,她把智文抱上床休息,我提議請阿華帶我走一段往樂生醫院的路。出門前,我在他家門前看到一個郵差公仔,手中舉著一面獎牌,上頭寫著「最佳勇氣獎」。那是阿華和智文參加脊髓損傷協會辦的歌唱比賽獲得的獎牌,「他們說,沒看過看護和輪友上來唱歌。」

 

我們走在通往樂生醫院的路,沿路許多車輛與我擦肩而過,這條路智文與阿華一週 5 天在上頭穿梭,而他們努力適應的環境,似乎並不打算體貼他們。

阿豪

 

簡志豪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受傷。

 

當時他讓表弟坐在背上比賽伏地挺身。比賽結束後整個人腿軟坐在地上,接著感到雙腳無力,沒有知覺,最後完全麻掉。歷經兩間醫院,做了多項檢查,都沒能給出確切診斷。

 

「就是查不出到底是什麼病。」​​得到的回應只有,「我的脊髓有其中幾段是空白的,空白就等於沒有的意思。」醫生給了他一個病名「截斷性脊髓炎」。沒有完整的交代,沒有原因,沒有辦法。

 

那幾段空白一直存在到現在。

 

得來不易的日常

 

這不是一件容易接受的事。最初住院期間,阿豪會流淚,情緒會往家人身上丟。之後休學一年,「因為那時說真的也不會想出門。」唯一出門,不是求醫就是求神。媽媽背著,爸開車,到處跑。事情發生後的一大段時間裡,全家參與了照護、遍地尋找治療的方法,彼此也累積不少情緒。

 

「小的時候,大都要靠媽媽背著我上下輪椅,出門也需要靠家人推。」現在除了洗澡之外,阿豪已可以自理大部分的事情。自理能力得來不易。國中時,輔具中心的物理治療師教他移位技巧,學著如何使力,靠自己上下床。之後他不需要再麻煩家人抱他上下床。

 

2022 年入家協助阿豪的居服員,碰巧手上另一個個案與桃園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有接觸,居服員因此將潛能發展中心介紹給阿豪。之後阿豪到中心受訓,學會靠自己排尿,不用再麻煩母親每隔六個小時幫他導尿。

 

阿豪也學會施以巧勁,能把自己的身體拉上一般轎車,毋需請家人背著他上下車。他的床頭旁擺著一具電動車龍頭,只要將龍頭固定在輪椅上,阿豪就能操控輪椅,無需家人再推著他移動。

 

「自己知道怎麼做比較舒服,就那樣去照顧自己。」在嘗試與練習間摸索出一套足以克服日常阻礙的生活方式。

某一天我外出為長輩購買輪椅時,突然好奇——現在坐上輪椅移動回家會是什麼感覺?

 

原本幾十分鐘的路程,我花了好幾倍的時間。我坐在輪椅上,靠我的雙手用盡全力往前推,但我沒有施力的技巧,怎麼樣也上不了往人行道的斜坡。

 

於是我把自己推上熟悉的馬路,任由往來車輛在我旁邊呼嘯、鳴笛。我喪失站著的高度和勇氣,只敢沿著路邊移動。等我終於找到安全的角落,才終於把自己從輪椅上扶起來。

 

這是我人生中的一個插曲,卻是每個輪椅族外出的日常。

 發布時間 2025/07/01
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