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有時你不得不感傷
總要跟某些事道別

​圖文 / 鄭宇辰

​這個世界該如何取得平衡?氾濫的總要有地方淤積,開發前總有誰家要被徵收。土地上的工作時鐘是按照日頭、節氣作動,不是朝九晚五、週休二日;種植是時間與體力的積累,不是筆上功夫、坐冷氣房。在土地蹲得愈久,狗屁倒灶的事也司空見慣,砂石廢土、工業廢水來過了,副都心計畫、總統府、大巨蛋的幻想來過了,上位政策與見獵心喜的投資客也來了,土地總是概括承受。當事態以資本作為唯一基準時,那天秤終將失衡。

​​

位於關渡平原東南側的洲美平原,部分農業區在2010年區段徵收後,成為水泥填平的士林北投科技園區。

關渡平原位於基隆河與淡水河交界的關渡平原,是首都台北市最後一塊尚未大力開發的土地,也是北市僅存大面積平原農業區。

種植芭樂的果樹園枝枒茂密,採收時需彎腰行走。午後雷陣雨後的黃昏時刻,是農民採收芭樂的好時機;農民經常渾身濕透,分不清身上是汗水或樹上滴落的雨水。

颱風來臨前尚未收割的稻米也只能面對大自然的洗禮,無可奈何。

大地能夠孕育出隨機與多樣性,建立在施作者完善的知識、智識與日復一日勤奮不懈的墾作。被屏棄的土地亦是一目瞭然;香蕉樹和雜亂的植被是置之不理的偽裝,滿溢的野草終須隔壁農人不計較的協助處理。

 

化學抑制或許可以暫時解決的問題,而土地終將得花上幾十年才能排解疏通,時間不總是線性的計算。浪漫來自於圈外的想像和不夠精準的對焦,走進土地更多的是身體感遠勝於計算。都市農業區長期被視為低階產業、不被正視與邊緣化的狀態、代耕農逐漸老去無人接手是無奈的現實。

 

常聽見嘴邊掛著「看天吃飯」,大抵是真的沒有與其對抗的辦法,來不及收割的稻米田,颱風並不會識相繞開,老天自有祂的安排,在大自然的力量前,謙卑、守分、盡己。

雨,稻田。

因產量有限,收割完的關渡稻米將被直接載往南部烘米廠加工。

自然濕地公園假日一早就吸引不少的遊客,志工深度解說帶領觀眾認識鳥類與濕地的樣貌。

沿著河道騎腳踏車、慢跑,日頭越過觀音山嶺,灑落一片橙黃在結穗的稻米上。

利益的判斷終究來自人心,經濟數字是一種計價方式。政策導引是各方角力和上位視角,土地價值並非只限於經濟面向。有時你不得不感傷,總要跟某些事物珍重道別。

​​

+ + +

《國土計畫法》預計於 2025 年 4 月 30 日上路,台北市政府需於 2024 年 6 月底前提報縣市國土功能分區圖,關渡平原的未來規劃又再次浮上檯面。在歷經 5 次審議會後,台北市拍版定案國土功能分區圖,將關渡及洲美平原等農業發展區(農發五)改劃為城鄉發展區(城鄉一),將送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審議。

 

此次調整,雖不代表關渡平原將立刻進入大舉開發狀態,但再次為關渡平原的未來,畫上一個不確定的問號。

 發布時間 2024/07/31
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