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羅娜的夢中狂歡

圖文 /黃政嘉

平安夜,濃霧籠罩羅娜部落,宛如沉睡中的一場夢境。數百名遊客和當地居民手持火把,穿梭於被聖誕燈飾點綴的部落小徑。燃燒的火光映照在人們的臉上,反覆閃爍中不時讓人恍惚。在這場熱鬧的狂歡背後,宗教與商業交錯出複雜的關係。

原住民部落與聖誕節的連結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,隨著傳教士進入台灣山區,這一外來信仰開始逐漸融入當地的生活和文化中。但對於許多遊客而言,它更像是一場體驗文化的節慶活動。村內攤位林立,販賣各式商品,從當地手工藝品到聖誕裝飾,無不迎合外來者的需求。

「一年一次,還是要賺吧!」一名攤販說。他正在叫賣高山蔬菜,不過對比城裡的價格和尺寸,讓路過的遊客無一不發出驚嘆。

大量的車輛陸陸續續湧入羅娜部落,各種歡笑和交流此起彼落,在今晚搭建出一座讓不同族群的文化能夠互動的舞台。人群中穿梭過一位身穿布農族傳統服飾的女子,手上高舉火把,突然被數名遊客圍住要求拍照,對此她並不感到反感:「很好啊!可以讓更多人認識到我們的文化!」

在教堂外的廣場,信義鄉的各個教會輪番上陣表演,傳統舞蹈和歌謠,甚至還帶領台下觀眾一齊跳舞,讓台下的遊客大飽眼福外也能參與其中。

走進一旁遠離人潮的小徑,我偶然看到兩個原住民小孩,對眼前的火光與熱鬧似乎興致缺缺。他們手中並沒有火把,而是緊握幾支未點燃的鞭炮。

一位男孩蹲在地上,隨手撿起一個塑膠管,將鞭炮塞入點燃後,向天空模擬瞄準動作,伴隨鞭炮爆炸的聲音,他口中念念有詞:「中了。」

男孩見我在旁觀看,便興致高昂的說要表演更厲害的招式,只見他把鞭炮往嘴裡叼住,仿佛一位叼著子彈的老獵人,伴隨引線燃燒後迅速將鞭炮丟出。此時他的模樣,不像是在嬉鬧玩耍,更像是在揣摩某種傳統技能,某一種來自祖輩的記憶。

這一幕讓我看的出神。在人潮之外,孩子並不為人群的目光或活動的熱鬧所吸引。他們用自己的方式體會傳統,真正的文化似乎藏在他們的舉止裡。

直至深夜,活動結束,人潮陸續散去,羅娜恢復了平靜。但火光的閃爍還留在許多人的腦海中,持續燃燒。

那兩個孩子是否會記得他們今夜的「打獵」?或許多年後,他們也會變成當地的耆老,談起過去的平安夜。在這濃霧與火光交織的夜晚,他們用自己稚嫩的方式,讓傳統閃爍出一絲新的亮光。

​(責任編輯:余志偉)

發布時間 2024/12/27
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