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與神同行

鮮黃色的頭旗領軍,二媽遊庄隊伍走過荒山野嶺小道。(2019)

圖文/陳逸宏

農曆三月是媽祖生日,台灣每年都有「三月瘋媽祖」的風俗。有別於一般廟會路關表非常清楚,白沙屯拱天宮則是每年農曆 12/15 由廟方主委擲筊擇日,決定三個日期:起駕,進火,回宮。進香途經何處全然未知,何時駐駕、駐駕何處,也沒有人知道。去年走過的地點,今年神轎也不一定會再經過。

 

沒人知道下一站在哪,過去還曾經駐駕在超級市場。「無法預測」,讓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曾被歸類為神秘教派。時至今日,不但有線上直播,甚至有志工開發 GPS 定位 App,方便信徒追隨,也將香燈腳人數一舉推到歷年最高峰:32,9118 人。

 

大甲媽祖用的是「遶境進香」,白沙屯媽祖一直都是用「進香」。單從字面探討,遶境是上對下,巡視神明統轄的管區,進香是回祖廟或靈力較強的友宮去進火充電、分香火回來延續福分及能量,兩者意義有很大不同。

 

根據白沙屯拱天宮說法,拱天宮的媽祖來處不可考,原奉祀在爐主家,後來才集資建廟(1863 年),所以北港朝天宮並不是祖廟。那為何要到朝天宮進香?比較可信的說法是渡黑水溝(台灣海峽)回祖廟路遙且險,北港朝天宮有「聖父母殿」,所以就選擇至此進火,也算是另一種形式的進香。

 

台灣的媽祖信仰,一直有諸多開基祖廟紛說。私以為,凡事不需爭第一,如果你是唯一,那就是永遠的第一。  

虔誠的信徒。(2018)

信仰的旅程

一切信仰,都從百姓開始。

 

對攝影者來說,紀錄廟會剛開始可能先搜奇獵豔,尋找特別的場景、畫面。我從 2006 年開始紀錄,十年後回頭思考進香跟鎮民的關係。這些民眾可能出錢、出力,家裡壯丁也跟著去進香,留下家中老人。我希望記錄背後默默支持這活動的完整力量,便利用起駕前二至三小時,穿梭在白沙屯白東、白西二里的民宅,記錄他們在起駕前的活動型態。

 

白沙屯民宅內皆有媽祖聖像,不論海報或月曆,信仰就在家門裡。畫面裡的伯伯可能因行動不便或其他原因無法跟著去進香,但是他的信仰不會因此而減弱。平常人在家會穿得舒適、輕鬆,但這時刻拍到的很多人則是戴著橘色帽子、穿好衣服、背著背包,準備好要跟著進香。

 

流動氛圍是動態的,一反平日家居時的休閒狀態,而是充滿動能。有別於進香的熱鬧喧嘩,我想在寧靜的民宅裡,找尋媽祖信仰的力量 — 這是信仰的起點。

起駕時分。(2016)

起駕時分。(2021)

神遊

對許多參與過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的民眾來說,大媽進香回宮後第二天的「二媽遊庄」,或許是一個只聽過但沒走過的旅程。

 

「二媽遊庄」是在通霄與後龍五個里遶境的祈福儀式,由黑面二媽和山邊媽各乘坐自己鑾轎,進行遊庄。遶境走在古道上雖累,卻是一天可完成的儀式;跟九份迎媽祖有異曲同工之妙,都是早上七點開始,到下午三點左右結束。

 

遊庄範圍非常大,幾乎把通霄的山林、海邊、民宅全部走遍。主要範圍是白沙屯,分三大塊:本庄(白東、白西、南邊厝)、南庄(內島、洪厝里、望窩、陳厝)、北庄(過港、山邊、南坑、北坑)。

 

鄉間小路佈滿了二媽遊庄神轎和信徒;人跟自然包裹在信仰裡。遊庄行列走進荒僻之處,隱藏山野的居民,同等受到眷顧。

 

參與二媽遊庄的人不多。我從 2006 年拍到 2025 年,十多年間增加的人數,不若進香人數的遽增。參與遊庄的幾乎都是本地人,在地宮廟、陣頭也全程參與。跟隨信眾的數量雖沒那麼龐大,反而顯得原汁原味。

恭請黑面二媽出神龕,準備登轎遊庄。我習慣前一晚住香客大樓,一早六點到正殿等候。晨鐘响完,千順將軍(千里眼和順風耳)會到正殿鑾轎邊護駕,由值年的頭家(爐主)恭請媽祖出神龕、登轎。(2008)

二媽登轎,轎內以竹、藤、木等輕材料編成絕佳的避震系統。與大媽軟身神像相較之下,黑面二媽神像顯得迷你。鑾轎為輕便的竹、藤、木編成的避震系統。(2019)

陪同遊庄的也有山邊媽祖的鑾轎及頭旗。(2017)

女性抬鑾轎,在白沙屯是自然而美好的風景。(2007)

不管路狹巷小,只要誠心所在,就是媽祖眷顧之地。(2008)

身患皮蛇的婆婆跟三太子爺說:「哪忽阮身軀卡輕鬆ㄟ,再去廟嘎恁拜拜」。(2008)

站在過山的制高點等待遊庄隊伍經過,體感像是倒回幾百年前,與先民共同經歷墾荒與開路。二媽遊庄的路線,正是在地人的古道之旅,全程約 16 公里。(2018)

穿林越野的頭旗。二媽遊庄所走路線,與一般人想像中熱鬧喧嘩的遶境場面大異其趣。這是內島里往陳厝的產業道路,人稱「過山」,沿途看不到一支電線桿。(2018)

陳厝民居民在此處等待換轎,親迎媽祖鑾轎入庄,接手接轎完畢,歡喜迎駕入庄。對在地居民而言,媽祖神轎經過,不只是稜轎腳(又稱鑽轎腳),能親自為媽祖扛鑾轎是莫大福份。(2015)

從拱天路陸橋上往下看下的視野(2019)

酒量超好的照府王爺,相傳為平埔族的鳥神修煉而成,亦稱昭王爺或鳥王爺。根據文獻,十九世紀就存在的照府千歲愛喝酒,為討祂歡心,信眾準備一手啤酒孝敬祂。每回以神轎側身撞擊,一次就神準開瓶。眾人嚷著:「不要給祂喝太多,待會兒轎班受不了!」(2025)

進香最重要的目的,是要把萬年香火從北港朝天宮進火請回。從北港朝天宮迎回的香火,得沿途不熄地帶回拱天宮。回鑾時,萬年香火擔進正殿媽祖神龕位置。進去後放下紅布幔,開爐時才打開,再把萬年香火擔裡的香火,分到拱天宮各個主爐。

二媽轎頂的護轎神獸轎頂金獅。(2019)二媽和山邊媽的鑾轎乍看很像,辨識方式是轎頂獅子。山邊媽的獅子比較圓潤,二媽的獅子比較結實,動作也不太一樣。

二媽鑾轎直接衝上供桌。(2019)

迎接最重要的萬年香火擔入廟。(2020)

當媽祖進入殿內神龕後,紅布幔隨即放下,等待十二天後開爐。每年只有起駕登轎前到回鑾,和進香過程中,可以清楚看到媽祖法相。其他日子,神像在龕裡,即使用長鏡頭拍,只能隔著玻璃遠眺。(2020)

白沙屯媽祖進香入廟北港朝天宮。(2018)

另一段旅程

有名深居鄉野的老婆婆,平時要移動到廟裡不甚方便,因此十分看重一年一度的二媽遊庄。每年,她都會為了迎接神轎經過家門的短短幾秒而準備貢品,用自己最隆重的裝扮迎接媽祖到來。

      

2015 到 2019 年,我連續五年在二媽遊庄時拍攝了內島里的這位婆婆,一期一會。每次二媽遊庄,我最期待的就是看到這位婆婆,彷彿見到老朋友。2020 年再去,沒看到婆婆;她家門口不見香案,門戶也關著。

 

旁人告知,婆婆在二媽遊庄前一週離世。

 

雖然和她非親非故,甚至連她的名字都不知道,但因遊庄緣故,每年和她短暫相遇,知道隔年也不會再見,非常落寞。如果不是疫情讓遶境延後,或許那年還能相見,婆婆也還有機會再見到她敬愛的媽祖婆。

如同探望老友般,一期一會。住在南庄內島里的慈祥婆婆。婆婆住三合院,第一次見到時,她帶著網帽,穿得很正式,開心地迎接二媽的到來。當時她還行動自如,精神抖擻地和我們打招呼。(2015)

婆婆身體老邁了些,但是還能走。照府千歲經過時,神轎側身為婆婆加持。(2016)

婆婆一如往常在家門盛裝迎接,山邊媽遶境經過時為她加持。當時婆婆還能站立,只是旁邊有椅子讓她休息。(2017)

婆婆坐在輪椅上,東龍宮帝爺君經過時為她加持。(2018)

最後一次拍到婆婆的身影。看得出婆婆身體已經不好,即使如此,她依然堅持要在門口親自迎接媽祖到來。(2019)

鄉間小路佈滿了二媽遊庄神轎和信徒;人跟自然包裹在信仰裡。敬天地、存敬意而遊之,是二媽遊庄的真諦。(2018)

 發布時間 2025/05/20
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