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夢想不遠

調皮的五味屋孩子們。

圖文 /紀新洲

豐田,花東縱谷裡的一個幽靜村落,時間在這裡彷彿轉得比別的地方慢了一點。即使是在人相對多的大街上,在地住民與零星的外來遊客,也動作輕緩許多。豐田火車站大多只停靠區間車,旅客稀稀疏疏。

 

在日治時代,豐田是日本政府列為重點的移民村之一,地理上涵蓋現在的豐裡村、豐山村與豐坪村一帶。1913 年,一批原住北海道與四國的移民來到這裡,胼手胝足墾荒農作,迭經傳染病與強颱侵襲,漸漸安頓下來。

 

一出豐田火車站,左手邊就是當年這批日本移民所蓋的「風鼓斗屋」。建築上沿襲北海道與四國沿海地帶的草屋風格,這也是移民村唯一留下的代表建築。2007 年,這座閒置多年的殘破房子差點被鐵路局拆除。後來,透過在地的牛犁社區交流協會奔走爭取,才在 2008 年保存了下來。

 

在大人們帶著一群孩子動手改造與討論後,由東華大學顧瑜君老師所帶領的社區公益二手商店「五味屋」因而誕生。五味屋的成立初衷,不是為了要做生意賺大錢,而是希望成為豐田附近的兒童與青少年的學習據點。

五味屋位在豐田火車站前,這間「風鼓斗屋」是早年來自北海道與四國的日本移民,沿襲原居地建築風格所建。

顧瑜君說,五味屋外這面彩繪牆的樹,之所以留著原來水泥底色,是象徵著五味屋理念不是去改造孩子,而是輔導其適性發展。

回顧五味屋草創期,顧瑜君說剛開始生意不好,但隨著經驗累積,加上適合的店務夥伴,營運逐漸上了軌道。當《充滿希望的五味屋》一文被收錄進南一版的國小國文課本後,五味屋在台灣有了一定知名度,假日時常可看到父母帶小孩來挖寶。

 

很多來逛五味屋的都是老顧客,顧瑜君對這些老顧客住哪裡、工作狀況如何知之甚詳。在五味屋的定位裡,與來訪的客人當朋友,比起東西賣多少錢重要得多。畢竟,這些二手物品都是認識與不認識的人捐贈而來。與其說五味屋是一家商店,它更像是一個串起許多人的永續環保二手流通網路。

 

那天,一位住在山腳下的阿嬤來到店裡,看上一個定價 790 元的燜燒罐,開口就殺到只剩 100。「阿嬤,不行啦!這一個要 790,100 太低了啦!」接待的顧瑜君笑著對阿嬤說。深諳殺價技巧的阿嬤卻不為所動,仍維持出價。一陣來回折衝後,阿嬤勉強提高到 150 成交,並露出得意的笑容。

 

對五味屋來說,可以賣多少沒那麼重要。他們更重視的,是能跟大家交朋友,形成一個有溫度的動態社區。

+++

在五味屋的各種商品裡,二手衣物原本是不被看好的項目,後來卻成為最成功的部份。如今二手服飾有了自己的獨立空間,成了生意興隆的社區二手服飾店「瘋衣舍」。

 

來買二手衣的,大多是附近居民、新住民與移工;他們對經濟實惠的二手衣物,有著很高的需求。移工甚至會購買大量二手衣物,帶回母國贈送親友。這樣的現象,也與永續意識抬頭、二手風潮興起隱隱相合。

 

在二手衣物店面相通的空間裡,另有一些櫃子是賣二手布偶娃娃的。布偶專櫃常有小孩駐足把玩,交易卻明顯不如衣物;這與夾娃娃機的流行有關。特別的是,有些娃娃是封在小櫃子的非賣品;這是當年發生小燈泡事件時,許多人寄去給王婉諭紀念小燈泡的。後來她將這些布偶捐給五味屋,之後就一直被封在非賣專櫃裡,紀念小燈泡。

五味屋的斜對角是販賣二手衣物與布偶的「瘋衣舍」,經常可看到大人帶孩子來逛。

「瘋衣舍」由廢棄的老電器行改建,顧客多為在地居民與外籍新移民與移工。

布偶販賣區的營收相對不高,卻是小孩子們的最愛。

一名孩子正盯著小燈泡紀念專櫃裡的布偶瞧。

五味屋的營收,用來照顧附近學齡階段的孩子;這些孩子主要來自豐田的兩所國小與一所國中。五味屋成立的 16 年來,原本有些蕭條的豐田站前區域,如今變得比以往熱鬧些。附近店家說,過去車站一帶常有小孩破壞公物,如今已很少見。在這個偏僻的鄉村,五味屋默默地發揮它的影響力。

 

五味屋經常性照顧的孩子有十來位,有活動才來參加的則近半百。經常出現的孩子,通常在週末時到五味屋幫忙店務;這些被稱為「小老闆」的孩子,除了學習將受贈的二手物品整理、分類、標價、販售、記帳外,還要思考東西賣不出去怎麼辦、如何物盡其用等問題。

 

這些付出都可獲得所謂的「點數」,而累積的點數可以換取店裡的物品、參加去台大的活動,甚至還有機會去日本交流訪問。

 

五味屋的孩子主要來自鄉村,因此工作團隊也希望他們能認識自己生長的土地,甚至參與當地農事。在地有機稻農阿貴的「稻寶地」正好提供這樣的合作機制,讓孩子有機會學習插秧收割、手工真空包裝、市集銷售,由此體會農人的辛勞。而這些有機米的銷售所得,則成了有機稻農阿貴捐助五味屋的方式。

顧瑜君一面跟市區來的老主顧閒聊,一面仔細教「小老闆」如何結帳。他們在這裡不只是小幫手,也得參與經營。

「小老闆」的午休時間。

過去豐田車站一帶的公共設施常遭破壞,如今這樣的情況已很少見,站前也成了孩子們的遊樂場。

孩子們來到「稻寶地」的廠房學習包裝有機米,包好的「五味稻寶米」販售所得,就成為五味屋照顧孩子的經費。

忙完了包米活動,外頭的陽光已沒那麼炙熱,五味屋的孩子們在院子裡玩起了丟草大戰。

被稱為秘密基地的「夢想館」,是在五味屋附近的另一個空間;這是用來照顧孩子課後活動的處所。在這裡,他們可以做功課、一起準備晚餐與共食,也在這裡學習繪畫與書法,並且必須自行清理環境。

 

這些孩子有很高的比例,來自單親及隔代教養家庭,特別需要關懷與照顧,彼此間偶爾也會起衝突。陪伴的老師、姐姐、以及大學志工得費心調解,顧老師也經常進行家庭訪問,了解孩子們的家庭狀況。

 

一週一次的電影觀賞,是受到孩子們喜愛的活動。「好想暫留屋」原是一間閒置鐵皮屋,幾年前豐裡村民無償借予五味屋使用後,志工就帶著孩子們,動手將其改造為簡易的社區電影院。於是,孩子們每週有一個晚上,可以去「好想暫留屋」觀賞電影。

秘密基地是固定每日放學後相聚的地方,大家一起休憩、吃飯,也一起學習新東西。

每周一晚間的書法課由蔣樹人老師執教,既學才藝,也練心性。

志工帶領孩子們一起動手,將閒置的鐵皮屋改造成社區電影院。

每週一次的電影時光,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之一。

+++

 

要照顧這些孩子還要辦這麼多活動,所需經費不低,單以五味屋收益難以支應。顧瑜君必須不斷撰寫計畫,去申請各單位的經費。捐款是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,但特別的是,五味屋並不主動募捐,而是被動接受捐款。這是越來越多人知道五味屋後,帶來的無形效益。

 

如今的五味屋,已成為一個相當綿密,且與在地社區結合的人際網絡。參與的人除了全職與臨時員工外,還有志工、大學師生、商家等。每年他們也會接待來自台灣各地,甚至國外的參訪團體。一個當年由大人、孩子一起腦力激盪出的二手商店點子,已茁壯為一個頗有規模的社區關懷網路與平台。

 

「牽起偏鄉孩子的手」這句話,在五味屋不是一個口號,而是一個逐步實踐的理念與夢想。

(責任編輯:鐘聖雄)​​

發布時間 2024/12/03
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