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散落的墓誌銘

桃園/大溪;位於藍區的僑愛國小,蔣介石像已被移至儲物室。

文/蔡慧敏  圖/高仲明

蔣介石死去半世紀,台灣亦已解嚴 38 年,但蔣氏的雕像仍老是常出現——轉角遇見、抬頭望見、或在樹叢忽然探出頭來,嚇人一跳。

 

高峰期曾有數千座蔣介石雕像遍佈寶島。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在 2020 年的調查顯示,台灣各地仍有 1,235 個兩蔣雕像。台灣人可能對它們的存在習以為常,作為新住民的我卻感到疑惑——台灣民主化已久,威權偶像何以陰魂不散?還是疤痕已成褪色的紋身,連 8+9 都不鳥它啦?

桃園 / 大溪

———————

蔣介石像遷到慈湖紀念雕塑公園,象徵國民黨的「中國夢」也一併遠離台灣社會的大論述。

1949 年蔣介石敗走台灣,念茲在茲要反攻大陸,遂把自己的春秋大夢加諸台灣之上。對於跟隨國民黨流落台灣的「外省人」來說,「反攻」或許等同「回家」的願望;但對於本省人和原住民來說,教科書上的長江黃河海棠葉與我何干?大中華完全是來自火星的概念。

桃園 / 大溪

———————

員樹林國小的蔣介石像隱身樹叢,顯示蔣介石像的存在相當尷尬。

​​

新北 / 淡水

———————

淡水一間宮廟供奉了蔣介石像。把蔣介石結合民間信仰並不常見,通常是個別宮廟的奉祀人與蔣氏有淵源,或因為信眾以隨國軍來台的榮民為主。

​​

桃園 / 復興

———————

復興青年活動中心的「蔣公與民」木雕。

​​

+++

專制政權倒台,常伴隨一個標誌性的畫面——獨裁者的雕像被拉倒、砸碎。正如蘇共倒台後,東歐諸國的列寧像也陸續消失了。然而在李登輝的寧靜革命下,台灣的民主化得以軟著陸,避免了大規模流血事件。去蔣化的過程,正是台灣在轉型正義路上匍匐前進的寫照。作為威權象徵,蔣介石像所遭遇的鞭撻或厚待,正是公民與舊權力結構之間的拉鋸。

 

近十幾年不時有蔣介石像被潑漆、以至被斬首的新聞。輔仁大學的蔣介石像經常遭修理,校方最終在 2017 年把它移除。至於仍在原位的雕像,處境更加有趣。它們有時會被塗鴉、或變身成不同造型。有蔣介石像被穿上原住民服飾,以批評威權對本土文化的抹煞;又試過有蔣介石像披麻戴孝,以悼念在白色恐怖中受難的人們。建國中學每年舉行畢業禮時,屹立門口的蔣介石像都會變裝來贈慶。它可以是《復仇者聯盟》的 Thanos,或是帶墨鏡的搖滾樂手。開這些大不敬的玩笑,在 40 年前可會被丟到綠島勞改。

台北 / 華山

———————

1994 年開業的銀記牛肉麵,門口擺放了蔣介石像。它自疫情以來,便帶上了青天白日旗的口罩。店內還有大量民國時期軍閥的老照片。

​​

屏東 / 新園

———————

新園鄉中興社區的居民也是大陳人後代。有外人來訪,守著蔣介石像的黑狗低吼一聲,另外十多隻便從四方八面鑽出來,令人不敢造次。

 

中興社區在 2024 年 5 月接獲公文,稱依據促進轉型正義條例,社區內中正公園的設施與蔣介石像佔用國有土地,需在 2024 年 6 月底前拆除。幾經協調,蔣介石像由新園鄉公所接手,得以保留。

​​

桃園 / 中壢

———————

一間名為「忠精米干」的食店擺放了蔣介石像。「米干」是一種雲南食品,類似河粉。

 

1949 年國民黨敗走台灣後,金三角殘兵拼湊成「雲南反共救國軍」,在滇緬邊境叢林打游擊戰。後來有少數軍人撤退至台灣,在桃園「忠貞新村」定居。他們是雲南籍,來台後仍保留雲南的飲食習慣和穆斯林信仰。

​​

台北 / 中正

———————

建國中學每年到畢業典禮,學生都會惡搞蔣介石像。開這些大不敬的玩笑,在 40 年前可能被關進綠島勞改。

​​

+++

我們在拍攝蔣介石像的過程中,明顯感受到台灣各地去蔣化進展的差異。2018 年實施的《促進轉型正義條例》規定,公共空間的威權象徵必須清除。但深藍如桃園,仍大量蔣介石像屹立不倒;南部的則已所餘無幾,仍倖存的背後都有故事,反映地方勢力與蔣氏以至國民黨的紐帶,至今猶在。國防部也是這些雕像的庇護所。威權統治時期黨國不分,國軍就是「國民黨的軍隊」,移除蔣介石像對軍隊國家化有象徵意義。但台灣國防部指軍營並非公共空間。現時在國防部所轄營區仍有 150 多座兩蔣銅像。

 

但在很多場域,蔣介石像都是尷尬的存在。現時仍屹立於校園的蔣介石像,往往隱身樹叢。「物盡其用」也是處置蔣介石像的方法之一。在屏東春日鄉,鄉公所前的蔣介石銅像,每年 12 月都會化身聖誕樹,充當現成骨架節省成本。

桃園 / 復興

———————

霞雲國小至今仍有蔣介石像矗立。

台北 / 圓山

———————

國防部憲兵指揮部門口。國防部在 2007 年曾承諾移除其管轄範圍內的蔣介石像。但至今並無進展。

高雄 / 林園

———————

位於林園區大馬路的蔣介石像。傳說此處早年常發生車禍,當地人為求平安以蔣介石像坐鎮。為免影響風水。就算「去蔣化」運動在高雄如火如荼,仍未有人動它分毫。

桃園 / 八德

———————

空軍防空砲兵指揮部的蔣介石像。軍隊是台灣僅有仍視蔣介石為圖騰的部門。

桃園 / 大溪

———————

僑愛新村市民活動中心,仍有蔣介石像矗立。僑愛新村是眷村,1957 年由蔣宋美齡號召菲律賓華僑捐款興建。現時的社區重建於 2002,基於歷史原因,眷村仍是台灣藍營勢力的集中地。

高雄 / 鳥松

———————

高雄高爾夫俱樂部在 60 年代初由高雄陳家成員、時任高雄市長陳啟川創立。一開始時只開闢了 9 洞,後來蔣介石認為可透過高爾夫球運動在國際獲得重視,遂派軍方堆土機協助,完成標準的 18 洞球場。

 

因此淵緣,在去蔣化風潮中,陳家後人仍力保蔣介石像,反映台灣本土權貴家族,與國民黨政權的紐帶。高雄市政府在 2024 年 10 月向高雄高爾夫俱樂部發出公文,宣布會將土地收回,並結合既有的雙湖公園及澄清湖,改建成大型公園。

+++

被拆下來的神像該拿去堆填還是焚化?它們被送到桃園大溪的慈湖紀念雕塑公園。公園環境優美,但有 200 多個蔣介石盯著你,還要漆上莫蘭迪色,整件事就變得很超現實。原本被膜拜的神像,成了《變腦》(Being John Malkovich,港譯《玩謝的麥高維治》)中的約翰・馬可維奇 。公園毗鄰蔣氏陵寢,被遺棄的雕像與蔣介石的防腐遺體並置,真是天作之合。

 

以往路過都要肅立敬禮的蔣介石像,在慈湖紀念雕塑公園被反覆拷貝貼上,威勢大減。每座雕像的製作背景、作者生平,都被重新強調,彷彿又令它們成了藝術品。其中一座的簡介這樣寫道:「1979 年,高雄應用大學在順應時代潮流下,耗資 26 萬元,打造相貌和藹、手持拐杖的蔣公銅像,設立於校園中心,並在一旁設立升旗台,讓師生每日都可瞻仰偉人德澤。隨著校園操場落成,升旗台遷移,校舍改建,2004 年將銅像捐出。在時代變遷下,銅像的意義也走進了歷史記錄之中。」偶像走下神壇,變成垃圾,道盡了台灣與其歷史的糾結。

台北 / 萬華

———————

台北青年公園的蔣介石騎馬戎裝像。

 

2017 年,時任台北市議員童仲彥與曾把蔣介石像斬頭的郭建國召開記者會,要求時任台北市長柯文哲,將市內的蔣介石像全部移往桃園慈湖。

台北 / 北投

———————

雕塑家魏立之的工作室外,有一座戎裝騎馬的蔣介石像、及一座端坐的蔣經國像。

 

魏立之生於 1925 年,廣東揭陽人,隨國民黨軍隊來台灣,入讀政戰二期藝術系,畢業後在國軍各單位服務。他的蔣介石像作品曾遍佈台灣各地。

桃園 / 大溪

———————

中正公園以蔣介石騎馬英姿的銅像為主景,呈現蔣在北伐、抗日時的姿態——一段與台灣本土無甚關連的歷史。

台中 / 西區

———————

台中草悟道土地公廟旁邊的蔣介石像,2015 年曾遭潑紅漆,被網民嘲諷為「草莓雪花冰」。

桃園 / 大溪

———————

慈湖紀念雕塑公園的蔣介石像都重新漆上「莫蘭迪色」。蔣介石在中國近代史毁譽參半。

 

國民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奮力抗日,但期間採取焦土政策、以及管治上的無能,令中國平民傷亡慘重,拉伕百萬、花園口決堤等事件更是惡名昭彰。

台北 / 中正

———————

中正紀念堂的蔣介石像是現存最大的一尊,以往曾多次被潑漆。為落實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的總結報告,文化部以「去個人崇拜」、「去威權崇拜」為中正紀念堂轉型正義目標。

 

2024 年起,國軍儀隊不需在銅像大廳站哨。但對於否要拆除蔣介石像,仍未有定案。

高雄 / 旗津

———————

旗津除「蔣公感恩堂」,還有「蔣公報恩觀」,起源同樣是 1975 年的蔣介石靈堂。後因不同聚落有不同信仰,遂發展出兩座「蔣公廟」。

 

「蔣公報恩觀」一樓供奉標準造型的蔣介石像,二樓祭祀大陳人的原鄉信仰。

桃園 / 大溪

———————

1997 年,在桃園縣前大溪鎮長曾榮鑑主導下,大溪在蔣介石陵寢旁設立慈湖紀念雕塑公園,收集各種遭棄置的蔣介石像,運送費用由大溪鎮負擔。

 

公園現時已收集了 200 多座蔣介石像。

桃園 / 大溪

———————

慈湖紀念雕塑公園除了蔣介石像,還有少數孫中山和蔣經國像。

桃園 / 大溪

———————

慈湖紀念雕塑公園創立的原意,是讓人供奉蔣介石像,但 200 多個蔣介石被拷貝貼上,卻完全改寫了其象徵意涵,令原本被膜拜的神像變得滑䅲。

 發布時間 2025/03/01
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