漂流出口
圖文 /黃東榕
秒針一跨過 11 月 23 日零時,小吳(化名)與夥伴們互相低聲提醒,準備晚上的漂流木撿拾。這晚他們三人一組,各別負責開車、引導與吊掛。
凌晨氣溫降到十幾度,海風直面颳進他們的四驅小貨卡裡;絞鍊盤、鋼索、電鋸已備齊,為今晚的搬運做足準備。對於有人在場紀錄,可以感覺他們有所顧忌,大家更低調地在暗夜裡完成各自工作。
「就是這支沒錯!」小吳用斧頭輕砍漂流木邊緣,靠近嗅聞後,確認就是他們鎖定的那根大黃檜。啟動鏈鋸,刺耳的聲響劃破東海岸寧靜夜空,在漂流木身上劃下第一刀後,巨木的根幹應聲斷落。黑暗中木屑紛飛,空氣裡除了海水清冷的鹽味,黃檜散發的清香也跟著湧進鼻腔。
「等下請你把燈關掉⋯⋯搬比較大根的也不要拍到我們!」
小吳的夥伴語帶警告,彷彿這是個不可說的禁忌。為了不驚動其他撿拾者,我在極有限的光源與時機下紀錄整個過程。
小吳說,他們只是不想被同業知道自己搬了多少大型木頭,因為這可能造成日後的「麻煩」。麻煩可能來自林務局、同業,或其他有力人士。
+++
打進鋼釘,他們從車廂絞鍊盤裡拉出一條二十幾公尺的鋼索,將木頭綁縛妥當、啟動絞鍊盤,順勢將超過一百公斤的黃檜拖進車廂;整個過程不到二十分鐘,動作非常熟捻。由於貨車只能裝進一根大檜木,他們多次來回,與時間賽跑。
根據漂流木撿拾規定,除了林務局標定的「有價木」不能動之外,其餘木料的末徑必須小於 20 公分,重量小於 50 公斤,長度不可超過 2 公尺,也不可加工切割,僅限徒手搬運。我完全能理解他們的擔憂。
在花蓮縣政府正式公告漂流木撿拾日期前,他們早已多次勘查。除了鎖定好目標,「該怎麼檢」也必須思慮縝密,當然更不能撿到「別人的東西」。
小吳說:「我們算是很守法,宣布開放才來檢,很多人其實早就偷跑了!我們場勘做記號,只是要讓其他人知道這支已經有身分證了。」小吳是撿拾漂流木的老手,他說這個「潛規則」大家心照不宣。
+++
凌晨兩點半,小吳團隊已進出海攤多次。一片漆黑的北濱被熙來攘往的車燈照亮,海灘成為名符其實的「漂流木夜總會」,只是彼此都看不清對方。暗夜裡時間推移、人馬雜沓,唯一能辨識彼此位置的只剩手電筒亮光。小吳提醒我,現場的人都互有「利益關係」,請我務必減少與旁人交談。
現場有一群特別身著深色上衣的人,在黑暗中更不易辨識。他們分散在幾株較大型的漂流木周邊,不讓其他人靠近,宣示意味濃厚。即便政府明令禁止,漂流木的私下交易仍是攸關多方利益的角力場。
漂流木開放撿拾當晚,北濱海灘聚集了許多專業的漂流木愛好者,成為一場特殊的午夜派對。
小吳與夥伴在撿拾開放的那一秒,立即啟動電動鏈鋸針對目標下手。
撿拾務求迅速,有專業絞鍊設施,才能將重達百公斤的巨木運走。採集期間大家都相當低調,在暗夜裡完成各自工作。
堆積場另一頭,聚集了一群較為特殊的漂流木愛好者,更有計畫地針對特定大型標的。沒人敢主動詢問,更不會有人靠近。
暗夜裡每個人透過自己的手電筒尋寶,沒人寒暄過問。
裁切完畢後,才是技術關鍵。將巨木依序拖進車廂內,必須有高超的駕駛技術、引導,以及專業拖拉工具。
+++
今年是花蓮的災難年。
0403 地震後,七月的凱米、十月的山陀兒與康芮颱風接力侵襲,除了對東部造成重大災害,地震後土壤鬆動,更讓風災後的花蓮海灘堆積將近 13,000 噸的漂流木。這是繼龍王與敏督利颱風後,近十年來最大量的漂流木堆積場。儘管觀光嚴重受創,但「木頭海」奇景,已成為這幾個月花蓮民眾的另類打卡點。
「你去撿了沒?」成了花蓮人談話間的交際語。
如此大量的漂流木該怎麼處置?除了林務局標定的有價木已確定「有家可歸」外,在撿拾日公告之後,民眾撿拾的能量其實有限。
在海岸路有二十年木材加工經驗的王老闆說:「這一萬多噸的漂流木,卡在海邊的那一大堆,大支的差不多只有十分之一,其他都是雜木,最後也都會堆在那邊。除了清運之外,不是燒就是埋!現在撿拾還有一些限制,其實也沒甚麼意思!因為好的木頭林務局都標定回收了,然後其他的在上游早就被那些專業仔帶回去了啦!」
王老闆說的「專業仔」,其實就是俗稱「山老鼠」的專業撿拾者。漂流木開放撿拾這項看似單純的政策,其實也暗藏資源爭奪的模糊與矛盾。
康芮颱風過後,每天的漂流木處裡與加工案件讓王老闆應接不暇。身後的漂流木,都是他多年來收集的成果。
有些民眾載來整車的漂流木請求估價,大部分是拋光作業。
王老闆見識過龍王與敏督利颱風威力,當時在河川的大量漂流木也是前所未有,但這次在海邊堆積的量體,則是十年來不曾見過的。他希望漂流木都能找到善待它們的人,不然也只是放到腐壞而已。
+++
支持開放撿拾的民眾普遍認為,漂流木是珍貴自然資源,應該妥善利用,例如製作家具、裝飾品,或是藝術創作。一位在大同市場販售木雕的攤商表示,很多有創意的朋友都會來撿漂流木,把它們變成獨特的藝術品。 他認為,開放撿拾可以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,同時為藝術家提供創作素材。
「以前花蓮家家戶戶都有石頭,現在門口換成一大堆漂流木,但它永遠就只是漂流木,不是放著就是材薪,甚為可惜。」藝術家胡武勇說,漂流木是大自然的贈禮,應該遇到懂得欣賞它的人,而不是僅僅因為材質珍貴,而被佔有或是進入買賣市場。他自己也常撿拾漂流木,但真正好的木頭,反而無法被好好地使用在藝術用途。
面對十年來最大量的漂流木堆積,號稱觀光大縣的花蓮,是否也能將此轉化為觀光資源?胡武勇認為,漂流木與花蓮的關係,應該就如同大理石與花蓮那般緊密。漂流木也應該有被「更友善對待」的方式,而不只是被焚燒、掩埋、切割買賣、撿拾,最後結局只是一支平凡的漂流木,失去它們原本該有的藝術價值。
「花蓮有常態的國際石雕藝術季,為何就沒有國際級的漂流木藝術季呢?」胡武勇說,花蓮有很多優秀的木雕藝術創作者,這一大片不知道該如何處裡的漂流木,就是最好的創作素材,在全球氣候變遷前提下,漂流木除了作為創作外,也是很好的環境生態教育素材。
被噴漆「標定身分記號」的漂流木。
「去逛漂流木」已經成為觀光行程。
進駐海灘準備環境清運的怪手。
+++
堆了兩個多月的漂流木,現在花蓮海灘上撿拾的人少了,反倒是這樣的風景融入民眾日常,成了許多人遊憩與休息的所在。有人只是靜靜坐在當中閱讀、沉思或遠眺,也有人帶著家人,與漂流木一同野餐歡聚。
還有還有,許多兀自長成的「藝術漂流木堆」,在被怪手清運前,靜靜地在海灘上綻放出最後的美麗姿態。
希望這些美麗的漂流木聖誕樹,都能長出自己最美麗的樣子。
發布時間 2024/12/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