潮間帶的天堂路
澎湖擁有得天獨厚的美麗珊瑚礁,但全球暖化造成珊瑚在短時間內集體死亡,累積下來的砂砱就堵塞了港口,也成為潮間帶生物的生存危機。
圖文/陳蔚慈、呂逸林、劉諭澧
在台灣,幾乎所有碼頭都會面臨一個棘手問題-泥沙淤積。而在澎湖,這個危機則顯得更加難解,因為堵塞港口的,不只是泥沙,還有砂砱。
砂砱是珊瑚白化後的碳酸鈣,簡單的理解,就是珊瑚的屍體。澎湖擁有得天獨厚的美麗珊瑚礁,但全球暖化造成珊瑚在短時間內集體死亡,累積下來的砂砱就堵塞了港口,造成船隻進出困難。對仰賴交通船進出的島民而言,這會導致直接的民生危機。
不只人類,潮間帶的豐富生態系,也因砂砱堆積而面臨嚴峻生存危機。水試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謝恆毅觀察,砂砱淤積不僅造成珊瑚礁生態系無法呼吸,也阻礙陽光和水流帶來的養分。
整個珊瑚礁生態系,都浸泡在自己的屍體中,逐漸窒息而亡。
岐頭漁港砂砱淤積嚴重,即便是小型的舢舨漁船,在退潮之際也得擱淺在港內。
砂砱長年淤積,至今卻從未有完整調查報告。2024 年 8 月,中研院研究員陳昭倫在澎湖水試所協助下,出海進行珊瑚水下監測調查。監測員在水下以肉眼便可見珊瑚白化程度,卻難以在當下測量砂砱淤積嚴重度。
對學術單位而言,砂砱淤積至今仍缺乏量化數據。但是對長年在潮間帶採集的居民、以及每日討海的漁人們,砂砱的淤積卻是他們最有感的困境。
砂砱淤積不只阻礙島際間的交通,也阻斷了島民經濟來源。島民長年依靠潮間採集為生,砂砱覆蓋潮間帶後,過往環境態樣豐富的潮間帶,成了無法躲藏,又不易爬行的險境。潮間帶生物生存不易,連帶衝擊島民的採集收入。
中研院水下珊瑚研究團隊打撈起的珊瑚樣本。
根據澎湖縣政府採購招標資料,政府每年開出上千萬標案工程,委請廠商進行砂砱清淤工程。有限的預算裡,怪手一鏟一鏟將砂砱從水面下挖出,然而每一鏟卻都挖在法規的模糊地帶。
日據時代,砂砱開採是門好生意;採集後加工成建築用材,銷售至臺灣各地,是早期澎湖重要的白灰經濟產業。然而隨著現代化進展與空汙法規推動(註),砂砱產業逐漸蕭條,1992 年政府頒布禁採珊瑚政策,身為白化珊瑚的砂砱,也被列入禁採範圍。
除了作為建築材料,砂砱在水族業者眼中,也有潛在的龐大商機。作為白化珊瑚,砂砱外型裝飾性高、透水性佳,是最天然的濾水性材質,深受水族養殖玩家喜愛。每個水族缸幾乎都需要砂砱,具有潛在商機。如果能有明確法令規範,砂砱將有更好去處,然而法規上卻窒礙難行。癥結點在於——砂砱究竟該歸類為事業廢棄物,或是天然資源?
(註:採集上岸後的砂砱,得先經過燒製的過程,才能成為建築材料。因其從海水中撈起,而水中的氯在高溫過程會產生戴奧辛等有害物質,造成空氣污染。)
大量死亡的珊瑚斷肢,堆積在澎澎灘附近的水下斜坡。
珊瑚死亡、碎化後成為砂砱,但這仍不是他們生命循環的終點。砂砱是常見的水族缸底材,在水族業者眼中具有潛在商機。
赤崁碼頭後方海岸線上,堆積成山的砂砱。
法規走得緩慢,砂砱卻逐漸淤積至水面上。
澎湖擁有世界級的石滬景觀,吸引各國學者爭相來調查。利用潮汐將魚群困在石滬中,是澎湖重要的潮間漁法。如今潮汐過後,過往豐收景象不復見;取而代之的,是滿滿的砂砱與海洋垃圾。
來自澎湖的離島出走團隊,正帶領一群石滬傳統匠師,搶在潮汐間將砂砱移出,試圖恢復石滬的集魚功能。砂砱淤積的嚴重性比想像更嚴峻,層層堆積的砂砱讓魚苗大量擱淺,陽光曝曬則讓這些脆弱的生命更難存活。以前石滬有魚苗避風港美稱,如今卻成魚苗墳場。
正常狀況下,魚群會隨海流進入滬門,如今砂砱淤積,傳統匠師只得搶在潮汐間清淤,試圖恢復石滬功能。
岐頭漁港附近的石滬只剩基本構造,失去捕魚功能,成為散落的石堆。
極端氣候導致颱風強度增加、海水暖化、紫外線增強,種種原因持續加劇珊瑚白化。砂砱淤積已從水面下浮上檯面,至今卻仍沒有明確法規為危機解套,徒留大量砂砱在澎湖海域堆積。
美麗的珊瑚礁曾是澎湖的驕傲,然而在氣候危機下,砂砱卻成了澎湖的難題。
發布時間 2024/09/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