澎湖的信仰歧路
西嶼外垵村溫王宮小艘返繳旨。
圖文 /莊凱証
近年來,澎湖民俗信仰呈現兩種分歧的發展之路。一種仍維繫傳統在地文化,另一種則移植外來文化;兩者顯示傳統與現代的拉距與落差。本文以外垵温王宮王爺信仰儀禮,對比馬公銅山館慶典活動,呈現記憶文化的延續,以及世代價值觀的剝離。
2024 年 7 月 11 日(農曆六月初六)這天,西嶼外垵村的温王宮為駐驆該村的五府千歲,籌辦三年一次的返天繳旨古禮。
「戶丁注意聽,杉仔褲袂使曝佇外口。」
「所有的委員、千歲爺的頭家、八班、打排旨的戶丁,麻煩恁落廟來。」
「麻煩船長,船中若是有外勞的,會當撥一个工,叫怹來大廟鬥扛轎、鬥幫忙。」
「所有戶丁,無論查埔、查某,麻煩恁攏落來大廟鬥扛轎、鬥幫忙。」
上午 6 時多,廟祝連續廣播,提醒大家出發時辰已到,請相關人員到廟幫忙。協助人員除在地居民外,外籍漁工變成入境隨俗的常態支援。一名執事表示:「現在是大月,漁船都出海作業,會留在港內的船是有廟務職責的船長,所以轎班必須靠他們動員移工,不然活動恐怕會受影響。」
顯然,是日沒有足夠人手,連旗子也用車子載運。化吉之地鄰近聚落東側海岸,民丁送來添載之物,乩童與小法 [1] 進行相關科儀。吉時一到,恭送大千歲返回天庭,一切順遂圓滿。
[1] 澎湖小法是聚落宮廟不可或缺的神職人員,早期以男性孩童為主,招收過程須透過神明欽點、參與擲筊等方式產出。自完訓起,便是一連串的義務服務職責。
外垵溫王宮法師長恭讀疏文。
祖孫世代的人力參與,共同扮演八班與提燈手角色。
鄉老與頭家是大廟重要神職人員。
擔任大廟職務的船家,動員船上船員(外籍漁工)協助扛轎等事宜。
繳旨前,小艘與神轎隊伍先繞行聚落。
小艘繳旨化吉之地,小艘就定位後,八班人員清理地面狀況。
這群外籍漁工成為當日不可或缺的人力支援,入境隨俗的他們,漸漸變成扛轎的主力。
小法進行相關儀式。
乩童坐鎮小艘繳旨現場。
信眾送菜的一份心意。
在地婦人紛紛送來自備的祭品。
乩童與眾人恭送小艘返天繳旨。
繳旨圓滿,乩童站轎準備返廟。
相較之下,武轎踩街的信仰色彩較為薄弱,更側重表演性質,但也以創新思維打破既有常規。比方說,這類活動會讓神明坐在無轎頂的神轎,或將轎子抬高歡呼。
澎湖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姜佩君曾指出 [2] ,武轎的出現與年輕人小時候的回憶,以及出外在臺灣的觀摩學習有關,加上宮廟神轎不可隨意使用,才有想要打造屬於自己轎子的念頭。學者姚伯勳也認為 [3] ,武轎得以遍及臺灣各地,不外乎與臺南廟會活動興辦有關,澎湖也受其影響,自臺灣移入後,漸漸發展成澎湖武轎文化。
2024 年 7 月 1 日,馬公銅山館舉行澎湖武林大會,邀集各友廟參加入夜後的遊街活動。整場盛會猶如嘉年華會,每頂武轎華麗登場;比聲光,比裝飾,也比派頭。眾人目光焦點,是會噴火的場景,現場民眾拍手叫好,遊客直呼過癮。為求通行順暢,警察則在每一路口指揮交通。
一連串的舞台表演、燈柱與牌樓文宣、虎爺神偶等包裝,在在突顯澎湖信仰臺灣化的趨勢,與在地傳統格格不入。
[2] 姜佩君,〈澎湖的武轎及其相關傳說〉,《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》,第37期(2019年),頁155-163。
[3] 姚伯勳,〈台灣的神轎〉,台北: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8年。
`
會噴火的武轎,結合聲光效果。
轎前涼傘對接,主辦方以涼傘迎接友廟到訪。
近年來,澎湖武轎漸漸發展成在地信仰文化特色。
活動當天,許多外來化的元素也出現了,例如大型虎爺裝置,燈柱文宣等。
地方警察單位派出警力人員協助交通指揮與秩序維護。
入夜後的澎湖,武轎的五光十色,點亮整個市區街道。
活動尾聲,大家齊力把武轎抬起,炒熱整個現場氣氛。
民意代表共襄盛舉,主辦單位規劃舞台,引進台灣舞團表演,神尊安座台上,共享歡樂時光。
武轎隊伍紛紛回到銅山館,牌樓燃放鞭炮迎接。
看熱鬧的澎湖民眾與台灣遊客齊聚銅山館前,等待每一頂武轎的抵達。
外垵温王宮以集體實踐守護地方傳統,男女老幼分工合作,篤信神明庇佑一家大小。銅山館為澎湖宗教觀光帶來新氣象,以響亮活動策劃,打響武轎文化。
若依循地方信仰發展脈絡,守護在地信仰中心的職責,依然落在老一輩的信念實踐;一方面篤信王爺(千歲)神力庇佑,另方面履行年中祭祀約定。這些被視為澎湖傳統文化的關鍵民俗,正面臨乏人問津的窘態。人口老化與外移,勢必造成人力傳接斷層,進而影響香火延續。
反觀年輕人的信仰舞台,主要受網路發達、赴外觀摩等因素影響,形成全新的操作模式,並與臺灣本島信仰活動搭上線,演變成澎湖年輕人一枝獨秀的展現風氣。武轎以酷炫、熱鬧的表演,讓神明得以於公開場合中,建立嶄新的互動關係。
澎湖的民間信仰,正走上兩條歧路。
澎湖民間信仰是以澎湖聚落宮廟文化為主要核心,至今仍由一群人繼續維繫該項傳統,即使面臨諸多問題,卻也能視實際情況有所因應。西嶼鄉外垵村是典型的漁村型態,生活必須仰賴靠海吃海的漁業生計,以祈求海利大進為最大盼望。
轎班整齊劃一的步伐,拼體力,也爭面子。這些年來,武轎不只在澎湖地區發光發熱,更跨海台灣,打響名氣。
熱鬧或儀式結束後的澎湖,又恢復平日的生活腳步,漁民出海捕魚,宮廟香火源源不斷。
發布時間 2024/08/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