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無核之夏

執政黨疑似轉向,在野黨以公投案反制後,反核!返核?台灣超過半世紀的核能爭議,仍未有定數。

文/呂苡榕  圖/余志偉鐘聖雄

2025 年 5 月17 日晚間 10 點,台灣最後一台核能機組核三廠二號機系統解聯,5 月 18 日凌晨左右進入安全停機狀態,發電歸零。核能發展逾半世紀的台灣,正式(但也可能只是暫時)走入非核家園。​

 

核電場全數停機,只是一場告別儀式的開局,一切尚未結束。尚未結束,不只是因為核電廠後續處置,核廢料處理等議題,還得花上十幾二十年面對;核能議題本身,即便在核四封存,其餘三座核電廠進入除役狀態,但它仍不時如迴力鏢一般,每隔一段時間,都會重新出現的核能相關主題公投案;能源政策與電力供應穩定的激辯裡,也總還能瞧見「核能」作為一個選項,被緊揪著不放。像極了地縛靈,盤據在這片土地上。

2025年台灣迎來第一個無核的夏日,它是長達半世紀後,核電發展的一個句點,抑或是核能再度引發激辯前短暫的假期?

回望台灣核能發展,1971 年台灣第一座核電廠選址石門,之後萬里的核二廠、恆春的核三廠陸續完工。1980 年代,核能供應超過一半的電力,直至 1990 年代初期,核能仍佔台灣三成供電量。

核電廠陸續興建的年代,反核運動也逐步萌芽。1970 年代,當時在東海大學任教的林俊義提出核能與威權體制有關,並打出「反核就是反獨裁」等口號,被稱為台灣反核之父。

到了 1980 年,行政院核定興建核四的計劃,但民間對興建核四反應不一,因此行政院又指示台電暫緩計劃,之後相關預算多次遭凍結,興建過程跌宕起伏。1994 年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組「核四公投促進會」,環島千里苦行,請求民眾支持核四公投。

2000 年政黨輪替後,行政院院會決議停止興建核四廠。但朝小野大的現實下,時任行政院長的張俊雄,與當年立法院長王金平簽署「核四復工協議書」。隔年核四復工、續建,並將公投法列為重啟朝野協商的首要議題,以期「日後類似核四廠興建與否的問題,能經由公民投票的方式獲得根本性的解決」。隨後反核團體舉行「核四公投,人民作主」大遊行。

2011 年日本福島核災,核電安全神話破滅,台灣社會反核聲浪來到高峰。2014 年林義雄以絕食死諫為核四停建請命,同年 4 月 26 日,民間團體組成的全國廢核行動平台發起遊行,呼應林義雄發起的禁食行動。隔天廢核平台佔領忠孝西路,直至凌晨遭警方以強力水柱驅趕。

林義雄與民間團體的抗議行動,讓這個延續三十年的老爭議終暫時休兵,當年的馬英九總統做出「核四一號機安檢後封存;二號機停工」決議,等同冷凍核四ㄧ案。

2016 年前總統蔡英文上台後,提出再生能源替代核能。但 2021 年底,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黃士修提出「核四重啟公投」反制。公投結果最終不同意票大於同意票,反映社會大眾終結核四的共識。

之後台灣的能源結構出現急劇變化,2024 年核能發電降至 4%,去年七月底核三廠ㄧ號機停機後,核能發電降到約 3%。

核三廠二號機安全停機後,讓曾經的非核家園口號終獲得實現,但非核仍存在不少變數。5 月 7 日總統賴清德接受雜誌訪談時提及,「只要確定更安全、廢料更少,政府就不排除先進核能。」讓外界質擔憂政策轉向。

另外核三廠二號機停機前,民眾黨也拋出「在經過安全評估後重啟核三廠」,20 日藍白聯手強勢表決通過「核三廠繼續運轉」公投案,將於今年 8 月 23 日,與「反廢死」公投案一起投票。執政黨疑似轉向,在野黨以公投案反制後,反核!返核?台灣超過半世紀的核能爭議,仍未有定數。

 發布時間 2025/05/23
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