綠金
被花蓮人稱為「綠金」的西瓜產業,近年成了氣候變遷的受害者。
圖文 / 紀新洲
時序進入五月,離暑氣襲人的盛夏還有一段時間,但作為消暑聖品的花蓮大西瓜,卻已等不及採收上市。
西瓜是花蓮非常重要的高經濟作物,在地人甚至用「綠金產業」形容這裡的西瓜農作。然而今年採收季,另一種「作物」卻也悄悄出現在壽豐鄉的東華大橋下。這一帶是木瓜溪與花蓮溪匯流的沖積砂質河床地,向來是一片廣袤的西瓜田。如今,一個面積不小的區塊豎起一根根水泥柱,開始蓋起太陽能光電場。不少人疑惑:「光電大軍也開進花東縱谷,將觸角探進原本的良田了嗎?」
施工中的太陽能光電場。
由外籍移工組成的西瓜採收小組。
被棄置的裂瓜。
花蓮是全台西瓜種植面積最大縣市,估計有 1,700 公頃左右。西瓜田位於幾條較大溪流河床地,尤其是匯流處。主要產地由南到北分別在玉里、鳳林與壽豐,而這幾個地方的採收期,也依緯度差異錯開。每年一到採收期,各產區可以看到驗瓜師傅、採收班,以及載運貨車不斷在瓜田忙碌進出。花蓮一期瓜作的主要品種,是體型碩大的華寶西瓜,在台灣各地都相當暢銷。
西瓜收成好的時候報酬很高,但投入的資金也不低,有一定風險。在瓜農這一端,整地、植苗、施肥、噴藥、疏果等都需要不少人力、物力與資材。在盤商這一端,也要有相當高的資金來進行驗瓜、採收、儲運與買賣。在西瓜採收期間,驗瓜師傅、採收班及貨車司機,每年可以靠這時候獲得一筆不錯收入。
這裡面,尤以採收班所需人力最多。台灣的幾組採收班是全台跑的,哪邊的瓜熟了就往哪跑,是逐瓜而居的一群人。
西瓜並非全在白天採收;有些比較講究的,會在深夜,甚至半夜才採收。據採收的人說,西瓜也有所謂的作息,深夜採收的西瓜滋味會更好。不過,這幾年許多人已不一定這麼做了,畢竟還要配合人力有限的採收班與貨車行程。
0403 花蓮大地震後,蘇花公路經常坍方,台北花蓮間常處於交通中斷狀態。這時運往北部的貨車只能走南迴,因此西瓜採收與運送的時程也比以往緊湊。
拋瓜與疊瓜。西瓜在貨車上必須貼緊疊牢,以免在路上因劇烈搖晃而造成果肉毀壞的所謂「暈車」現象。
剛採收的壽豐果豔西瓜正裝箱準備運往全台各地。
已裝滿西瓜的夜行貨車啟程運往西部。
即使在夜晚也不停的將西瓜搬上貨車。現場通常會有盤商、司機以及至少兩位的拋、疊瓜勞動者。
在採收期時,花蓮縣境內的主要幹道旁,也開始出現棚攤販賣整顆瓜果或現場打西瓜汁。
壽豐鄉志學村的台九線省道旁有個西瓜攤棚,老闆阿順大半輩子都在做西瓜生意。談到今年花蓮西瓜產況,阿順嘆道:「很糟!壽豐跟鳳林都不好,鳳林尤其淒慘。」「今年收購西瓜的這些盤商加起來至少賠了一億,甚至有盤商會因資金問題而被迫消失於市場,而且鳳林已經有瓜農要棄種了!」阿順信誓旦旦地說。
他同時也批評一樁玉里瓜農與收購盤商的糾紛事件。此事起因於雙方對採收品質良窳認知不同,導致收購價格糾紛。阿順認為,盤商所說的西瓜不良率過高,才是事實。
也有其他攤商證言,今年花蓮西瓜收成確實不理想,又以鳳林特別嚴重。另一位在壽豐鄉台十一丙省道旁擺攤賣瓜的年輕老闆,指著地上一攤已差不多乾了的褐紅地面說,進了一批鳳林的西瓜,才隔一、兩天就全壞了,完全不能賣,損失不下十萬元。
花蓮市區歷史悠久的西瓜大王水果店第三代老闆小謝也說:「今年西瓜的品質很不穩定,賣了一些整顆的給顧客,結果一切開來全是壞的,只好賠人家十幾顆西瓜!」
鳳林是花蓮最大西瓜產地,又以中心埔栽種的面積最大。小李是第二代的青農,25 歲那年回鳳林中心埔老家從農,她說:「今年的西瓜收成真的很差,而這已經是連續第三年收成不好了。今年又特別嚴重,每位瓜農恐怕都賠了一、兩百萬之多。」她也提到,由於不堪虧損,部分瓜農已經決定暫時棄種西瓜。小李算反應快的,去年改種冬瓜,現在又多加了小白菜。
台九線省道旁的西瓜攤。
小朋友殷切等待著他們的西瓜汁。
七月十二日,壽豐鄉農會辦了一場瓜農講習會,邀請花蓮農業改良場來分析今年的瓜作出了什麼問題。農改場專家將今年歉收跟品質不佳指向一個元凶 — 氣候變遷。在氣候變遷的大環境下,氣溫不穩定的情形漸趨頻繁,而氣溫忽高忽低或持續低溫,都足以對原產地在非洲赤道附近、性喜高溫的西瓜造成致命損傷。
花蓮農改場副研究員王啟正博士用產區氣溫的變化曲線指出,今年三月二十、二十一連續兩天的午夜至清晨 6 點,氣溫都掉到了攝氏 15 度以下。當時的低溫使西瓜授粉後收花不完整,造成果臍範圍過大、形狀不規則或出現微小裂痕,導致西瓜在快速膨大期發生高比例裂果,因而影響到收成。王啓正也用這兩年一至四月的氣溫變化,來跟過去氣溫作比較,指出近年氣溫高低的振盪幅度,比往年來得大,而這並不是偶然現象。
農改場的幾位研究員都指出,氣候變遷所造成的氣溫不穩定,就是今年西瓜歉收,以及品質不良的主因。事實上,台灣因氣候異常造成的水果歉收,也不是近年才發生,而是多年進行式。
正因氣候變遷是全人類共業,綠能產業因應而生。因此,東華大橋下出現太陽能光電場也就不奇怪了。相對於瓜農必須看天吃飯,光電場可以有相對穩定的收益,政府甚至把花蓮列入光電躉購費率加成 15% 的地區。這對勞心勞力又擔風險的瓜農,無疑是有吸引力的。更何況這座光電場業者,還打算在棚架下種溫室蔬果。
+ + +
不過即使是農電共生型態,仍引來鄰近瓜農憂心。
一位在緊鄰的西瓜田疏果的大姐就說,這麼大片的光電場可能改變周圍環境,多少會影響西瓜田收成。一名中年瓜農指著光電場埋怨:「你看,他們用水泥把地基墊高了,大雨一來不就水都往我這邊流了?」
當然,光電業會看上這裡也不難理解。一般來說,西瓜田通常面積大、日照足、單位土地價格低,又遠離人群聚居,這正是蓋地面型光電的理想標的。
前立委陳椒華曾揭露,光電業者早在鳳林大舉申設光電場,面積高達 1,700 公頃,佔鳳林約 ⅙ 土地,其中有不少土地在早年種了許多樹,如今蔚然成林,政府卻打算砍森林種電,因此在當地引起不小的騷動。
繼台南與屏東後,光電業者浩蕩進入了「台灣最後淨土」的花東縱谷四處圈地。然而,看到西部所發生的光電亂象與弊端,例如屏東承租國有地種蓮霧的農人被奪走承租地的憾事,鳳林居民有很深的疑慮。
七十幾歲的發伯與發嫂的西瓜田,就位於正在蓋的光電場附近;他們承租退輔會農場的河床種瓜已大半輩子。問他們是否擔心光電場影響到他們,他們連忙搖頭:「不知道,我們什麼都不懂!」
另一塊鄰近的瓜田寮舍裡,幫瓜農整地的蘭姐正吃完便當休息中。她聽到光電議題立刻欣羨地說:「真好,可以有地拿來蓋光電場。如果我有那麼多地,我也要蓋光電場,多輕鬆啊!」
為緩解氣候變遷帶來的危害,政府不得不挹注綠能產業,理應能回頭幫助受氣候危機傷害的西瓜產業。然而在利益驅使下,難保未來不會有更多瓜田變成光電場。
眼前的瓜田,以後可能再也沒有機會結瓜。
太陽能電場開始施工,一根根白色水泥柱在原本的瓜田上豎立了起來,宛如對前世的憑弔之地。
發布時間 2024/07/3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