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​菇家寡人

圖文 /許震唐

清晨四點半,深秋寒露水成霜的清晨。張清忠、張文禮一家人按例循節氣,準備養菇人家最重要的入寮工作。

那是稻草發酵的氮肥氣味,刺鼻得讓人眼淚與汗水直流的「穡頭」(編按:農活)。早在此前,張文禮已經完成剪草、灑水、碳肥、攪動等一連串發酵過程,直到發酵溫度約七十度左右,稻草收縮到差不多的體積密度後,就準備入寮作業。

節氣下的魔法信物

蘑菇也稱洋香菇,50 至 70 年代台灣外銷的農產加工品之一,普遍種植區在濁水溪沿岸的竹塘鄉,約是現今台 19 線或是往二林鎮的道路兩旁。爬滿藤蔓的香菇寮大小不一,錯落田間。

 

洋香菇的種植照節氣推進。立秋前先將菇寮清掃一番、準備培養土,碾斷稻草、發酵攪動,待霜降過後氣溫下降,才是入寮、殺菌、菌絲走菌、覆土、增濕、控溫等一氣呵成的步驟。

直至台灣轉向工業發展,農村耕力老化、颱風吹毀菇寮⋯⋯過去耗費大量人力,講究節氣種植的傳統洋菇式微,菇農紛紛轉作。稍具經濟基礎的農家,則是轉型恆溫、冷藏的密閉種植,不受環境影響。一年 365 天,天天都有蘑菇可以生產。但電費投入、培養土、人力的成本也提高。「冷藏室的種植成本高,照顧更多更複雜。」張清忠說,得具備一定生產規模,加上通路隨時搭配,農家才有利可圖。

89 歲的老農張清忠還堅持古法種植。他的菇寮運作超過二十年,但在張清忠眼裡仍是年輕。「要叫我放棄種了六十年的技術,至少等我過身才換。」

 

洋香菇屬環境敏感性高的農作,稻草、紅土的選用,氮肥的發酵、翻攪、菌種,甚至於菇寮的環境清潔與溫室控制,都極度影響傳統蘑菇收成。一旦有外部植菌侵害,整座菇寮的收成也付諸流水。傳統養菇人不輕易讓外人進入菇寮內部,避免不必要的細菌感染;甚至,連民間習俗百日內不能進菇寮也在所耳聞。

 

菇寮無法窺探,外人只知時間一到,蘑菇就如魔法般不斷冒出。

放伴

「你不知道種洋菇真囉嗦,有夠歹剃頭。十幾項過程一個也少不了,又吃人力,老歲仔根本沒辦法做得來。」晨起還未洗漱的張文禮,先點了根菸幫自己醒神。如今菇寮裡的農活只剩他和妻子陳玉琳擔起,但憑兩人之力也做不來「入寮」。入寮的重要等同於稻農收割,同為「精神上很慎重,人力上很吃重」的農活。

 

為了順利趕在相應節氣完成入寮,養菇人家仰賴人力互助的「放伴」。

 

「放伴」是傳統農業中重要的人力互助結構,多半是農事相近的親友彼此支援人力。入寮這等人力需求高峰期,做工的人永遠不夠,農事規模相近的農戶合組聯盟,彼此協調農作種植、收成或耗費人力工項的時間,降低人力支出。不過,「放伴」也隨機械化生產而逐漸式微。

 

屋外,陳玉琳剛停好機車,懷抱著一大箱十五、六人份的早餐,等著給來放伴的幫手們,「我也幫你算上一份。」娘家在越南胡志明市的陳玉琳來台已二十幾年,流利台語夾雜鄉音,爽朗的笑聲又帶著農家人的韌性與堅毅眼神。

 

異鄉中的同鄉

五點一到,幫忙入寮的族親好友紛紛到場——大部分是陳玉琳的越南同鄉。

「養菇是耗費人力的作業,過去我需要幫忙老爸養菇,現在他體力不行了,我的下一代又幫不了我。我的規模也沒有大到能聘請農業勞工。」張文禮感慨,「況且傳統養菇屬於冬尾 (裏作型)農業(編按:第二期作之後,至次年第一期作之前期間種植的作物),勞力的需求並不平均。」張文禮憂心請了人,手上卻沒有農活能派給工人,索性自己來。

 

但過去作為放伴主力的親族好友漸步入高齡,已無法負荷勞力密集的入寮工作,張文禮轉向外增援。在同鄉老大姊央求下,陳玉琳的越南同鄉們適時遞補上人力空缺,同鄉成為異鄉中的放伴。農忙之餘也同鄉聚會,一解鄉愁。

 

為了配合大多在工廠上班的越南同鄉,張文禮會控制稻草發酵時間,選擇星期六、日進行入寮作業。

 

「入寮飯這一餐不能省的,也不能難看的,我的同鄉遠道而來。」陳玉琳說。早上九點的中場休息點心一過,陳玉琳趕緊問問同鄉想吃什麼,或額外的飲食需求,接著趕忙回家準備中午大餐;這是她對於同鄉幫忙能做的回饋。

 

入寮後還有很多事等著做。得先把架上的稻草堆肥整平、殺菌、上菌種、菌絲培養、覆土、長菇、採收⋯⋯這些過程皆靠張文禮、陳玉琳兩人親力親為。一千多坪的菇寮裡,養菇作業考驗兩人的勞動耐力。

一眠大幾吋

唯一能喘口氣的,約莫是採收期。

 

說輕鬆,仍是折騰人,得在層架間爬上爬下。「洋菇的成長很快,有時一眠大三吋,爆量生長時,一天二十四小時都需要採菇。收的太慢造成過熟,就賣不了錢了。」張清忠邊說,手上的活也沒停過。

 

1980 年代養菇人家的寫照,便是一家大小全在菇寮分工作業。有人在層架間穿梭採收,有人切除根部進行整理;張清忠的孫子曾一肚子氣埋怨「切到天荒地老」。反覆的動作讓人像是流水線上的作業員,孫子不耐,張清忠的身體也吃不消。

 

「有時一天採三次也採不完。」回來幫家人採洋菇的張文禮姊姊,憶起小時遇到蘑菇採收期,清晨四點就得起來採蘑菇,還得留意時間,趕著去上課。「很累,上課一直打嗑睡,書就唸不好。」


 

春分

洋菇種植需維持在 22~24 度環境,台灣部分地區冬季氣溫,正好維持在這個區間。養菇與菸葉種植特色類似;靠山無風地帶種菸葉,平原透風處剛好養菇。

 

春分前採收完成,長達五、六個月的洋菇種植期大抵宣告結束。養菇人常說「做、做半年,餓、餓一年」,指得是養菇人種了半年的好菇全拿去賣,自己不捨得吃;至於沒種菇的半年,更捨不得吃。整年都捨不得,年復一年地過。

 

一期稻作收穫後,稻草曬乾堆成草堆,準備立秋後碎草堆肥。「你不要以為稻草都一樣,隨便都能做堆肥。稻草要選、要挑、更不能有亂噴農藥或殘留,否則蘑菇會養不好的。挑稻草跟挑選媳婦一樣。」張文禮細數各種細節。

 

「我不好嗎?」陳玉琳說話了。

「沒有啊!很好!」張文禮大聲應和。

 

張文禮會購買工業區開挖後,無利用價值的紅土作為覆土。「但要很小心,用到被汙染的紅土,心血就壞了了。」環境是養菇流程中最敏感的因子,張文禮小心呵護;種植費心,運銷也得勞心。「近年我們養菇的人,連銷售的通路與也要自己來,不然菇怎麼賣啊?」張文禮說。

 

滑下稻草堆,張清忠、張文禮與陳玉琳拍了拍身上稻草:

 

「今年等立秋再來。」

 發布時間 2025/04/08
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