宮廟林立的五條港因其歷史脈絡,造就如今眾神之城模樣。神人交會,神明之事,也影響著人的日常。
五條港指的是清代的五條商用港道,如今五條港的範圍,大致是台南中西區成功路以南、中正路以北、永福路以西和臨安路以東的區塊。五條港是當年府城最重要的商業門戶。水文貿易地仰賴神明保佑航行順遂;水仙宮的水仙尊王——大禹,是船員碰上驚濤駭浪時祈禱的對象。府城的商業與水神信仰緊密相連,乾隆到嘉慶年間,商行組織「三郊」在水仙宮內設辦事處「三益堂」。
信仰穩定人心,也帶來廟口商機。隨都市地貌變遷,宮廟夾在住宅及商店間,形成特別的「巷弄廟埕」景象。
走過百年,信仰需求也有了轉變。過去信眾拜水神,如今則是月老受青睞。台南是月老信仰發源地,月老廟數量居全國之冠。有些廟雖非主祀月老,但月老神的香火鼎盛,卻不遜於大廟主神。台南知名的四大月老廟,包括祀典大天后宮、祀典武廟、大觀音亭、重慶寺,全在五條港或其周邊,且分別專長於求穩定、斬孽緣、求姻緣及勸復合。愛情裡的疑難雜症,都能找到對應的宮廟。
素珍是祀典武廟的工作人員,談起月老靈驗滔滔不絕。她得意地說,2019 年有一名日本男子慕名而來,後來因疫情緣故,改以每兩周寄來一封航空信祈求姻緣。廟方收信後會將內容稟告月老,再以日文回覆,並附上月老加持過的緣粉、紅線。
素珍還碰過一位長年住美國的台灣女士,她當年曾許願嫁到美國,多年後才得以返台還願。
近年五條港文史工作者也開始發展宮廟節慶活動。由「普濟文史研究協會」所推動的「普濟燈會」,被評為台灣十大燈會之一。早在日治時代,普濟殿就有舉辦燈會及猜燈謎習俗。如今由民間團體重現早年風華,結合鄰近國華街小吃人氣,不僅為附近帶來更多商機,也帶動小朋友與老人家繪製燈籠的社區參與。
如今,五條港其他宮廟也開始以花燈妝點大街小巷,原本陰暗破舊的巷弄多了幾分生氣,社區也因燈會呈現揉和傳統與現代活潑氣息的樣貌。
今日,想來趟典型五條港之旅的一家人,或許會住在「兌悅門」附近老屋民宿。白天到赤崁樓一帶尋幽訪勝,再到幾間靈驗廟宇拜拜;或保平安、或求財、或求姻緣。傍晚,再去國華街或石精臼吃小吃;像是碗粿、蚵仔煎或蝦仁肉圓。最後,在滿足精神與肚皮渴望後,心滿意足地踏上歸途。
曾經的商業重鎮,如今轉型為旅遊勝地,五條港仍面臨許多需處理的問題。不少年久失修的老宅因產權複雜難以處理,隨歲月日益傾圮。宮廟帶來的躁音、空汙與交通阻塞,是另一個亟待處理的問題。
五條港宮廟多,廟會密集,幾乎每周都有活動,對住在眾神之城的凡人造成不少困擾。2024 年,台南一名女子因不滿家附近廟宇經常大量燃燒線香,有礙健康的煙霧飄進家裡,於是兩度闖入廟內將線香折斷並對香爐灌水。
我從小在五條港長大,親眼見證社區風貌演變,自己一直有種矛盾心情。小時候對宮廟傳統藝術與習俗不特別感興趣,倒是很享受看酬神布袋戲,經常從家裡偷跑去看戲,站幾個小時也不累。
長大後,總覺得這珍貴的傳統資產還有改良空間。對比鄰國日本,在地居民將特色祭典視為社區參與大事,但也儘量維持環境整潔與趣味,還能帶入旅遊商機。眾神之城如何平衡社區發展與宮廟傳承,或許是被人喻為台灣京都的台南所值得借鏡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