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夏八月初的一個早晨,中央山脈山巔雖飄著些白雲,離岸的太平洋上卻是一片蔚藍的萬里晴空。一艘載客率不到 1/10 的客輪,緩緩駛離花蓮港,出防波堤後就沿海岸線一路疾駛向北,航向此行的目的地,蘇澳港。
凱米強颱重創台灣已過 10 天,被土石流淹沒的蘇花鐵公路終於陸續搶通。雖然崇德至和仁段的鐵路單線雙向通行會有二、三十分鐘的延誤,但比起走水路的客輪還是快多了。因此,這艘從綠島蘭嶼線調來支援的凱旋 1 號,在完成今天任務後就要航返台東歸建了。
出航不久後,凱旋 1 號就行到崇德至和仁段;甲板上幾個零星乘客舉起手機或相機,遙對著因 0403 大地震而嚴重坍塌的山壁,此起彼落按下快門。我身旁一位身著亮藍色上衣的老伯拍了幾張照片後,緩緩轉過頭向我自介:「你好,我是船長。」
望著清水大山,年逾七十的蘇船長感慨地說:「這裡如果有一條穿越山脈的鐵路隧道就好了。這段距離並不長,台灣應該有這個能力跟條件蓋起來的。你看,日本早在 1980 年代就蓋出穿越津輕海峽的海底鐵路隧道了!」原來蘇船長不到二十歲就進了日本的商社跑船,主要是在運送本田汽車的北美線商船上,因此對日本的各方面相當熟悉。
0403 大地震無疑是對花蓮的一記重拳。這次天災所造成的衝擊既深又廣,而且將持續多年。
在這次地震強襲下,屋舍被貼上紅黃單的將近兩千戶,而聯外交通更是所有花蓮居民及來訪遊客的夢魘。除了太魯閣國家公園內遭到重創外,作為花蓮對外交通及生計命脈的蘇花鐵公路,也從此變得非常脆弱,經常因天候問題中斷。
+++
花蓮自早就被視為台灣邊陲,因而有後山之稱。
要從政經中心的北部到達花蓮,只能走蜿蜒曲折又有落石風險的舊蘇花公路。一直到 1980 年北迴鐵路完成,以及 1990 年蘇花公路拓寬,不再單線雙向管制後,花蓮才大致脫離交通不便的困境。如今因 0403 大地震,花蓮又落回接近孤島的地理狀態。
麻煩的是,這情形並不會在短期間得到解決。交通部公路局東區養護工程分局長林文雄說,花蓮山區公路有大量邊坡植被消失,未來恐怕七、八年以上都處在不穩定狀態。從地震發生到九月底為止,蘇花鐵公路的崇德至和仁段就因為餘震、颱風及大雨,發生了 9 次中斷。
蘇花鐵公路一斷,全台環島幹線就從「O」形路網變成「C」形路網;缺的那一小段連結,就在崇德與和仁之間。
八月底,花蓮公益組織「好人會館」舉辦了一場 0403 大地震公聽會,邀請主講人台大地質系榮譽教授陳文山,對受災民眾分析這次地震。他指出,太魯閣國家公園與蘇花交通的復原是一條漫長道路,山壁上堆積的大量土石,只能靠大自然的力量讓其慢慢崩解、清除。交通部鐵路局雖有在評估,將和平以南的路線西遷成隧道鐵路,但加計環評至少也是七、八年以上的時間,而這還不包括時不時坍方落石所帶來的工程延宕。
+++
交通不便帶來的影響,不只旅運時間大增,更棘手的是衝擊花蓮百工百業,尤其庶民生計。
花蓮是典型以旅遊為產業重心的地方,光是觀光服務業人數,就佔就業人口 1/3。如果計入間接相關人數,所佔比例也就更高了。過去每到周末或暑期,被好山好水所吸引的遊客蜂擁而至,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。那時的花蓮就像定置漁場般,季節性迎接被太平洋西岸黑潮帶來豐富的洄游魚群。如今黑潮沒了,魚群也幾乎不見。
地震震垮不少花蓮景點,外地遊客也擔心人身安危和無法如期返家風險。以旅宿業來說,根據觀光署統計,大地震後的花蓮客房住用率已跌到一至二成,遠較去年同期的四至六成來得低。
餐飲業是旅宿業之外的另一重災區。
一位在地業者說,除了一些因地震後營運陷入困境的已停業外,很多店家是設定撐過暑假旺季。如今在有政府補助情況下,已結束的旺季業績仍起色有限,因此九月又是另一波關門潮,而且之後可能還有更多店家在年底前吹熄燈號。
比起資金需求較大且有正式店面的餐館,小本經營的東大門夜市攤位,對景氣的承受度較高。這裡是花蓮最多遊客到訪的地方,還有許多在地表演團體熱情助陣;即使如此,整個夜市的生意仍明顯不如以往。
黃共園在東大門賣湯包已有九年,他說地震後日營收差的時候才兩、三百,五百左右是正常,超過一千就算生意好的。他也說,還好攤子沒有額外人事成本,自己能做多少算多少,從原本工作退休的他,也不靠這個攤子過活。然而,從其他攤位生意來看,更多人是處在苦撐待變狀態。
+++
+++
這次大地震,崇德村是周遭環境被破壞最嚴重的地方之一,許多村民生計受到衝擊。
小胡幾年前買下一間停業餐館作為住所,屋後的山壁卻在大地震時發生大規模坍方,她如今想起仍餘悸猶存,其所經營的瓦斯行也因崇德餐廳生意大減而受影響。
家駿及婉苓是一對崇德太魯閣族兄妹,住在三代同堂的石家大家庭;家裡除了媽媽外,也有了各自的第三代小孩。即便大家庭日子並不寬裕,幾年前他們仍收留一位村裡被遺棄的男孩,如今也成家裡一份子。樂天知命的家駿提到,在建築工地捆綁鋼筋打零工的他,地震後工作機會變少,但日子還勉強過得去。
三十幾歲的冠威與祥如是一對中部長大的夫妻,因為喜歡花蓮而在這裡落地生根,並且開了「黑金通」餐廳。然而經營七年後,地震卻改變眾多規劃。在這棟承載許多花蓮人歷史記憶的百年日式洋房旁,就是 0403 大地震傾圮最為嚴重,後來被拆除的天王星大樓。
除了建築內部損失外,黑金通將近一個月無法營業。經歷疫情又碰上大地震,冠威決定下手將其結束。9 月 13 日最後一次晚餐,不少老顧客回這裡,既是留念,也是告別。不過冠威一家仍打算留在花蓮,未來也計畫再在花蓮開一家新店。他說,身邊朋友絕大多數都沒有想要離開花蓮;這裡,就是他們安身立命的地方。
+++
+++
電影《戀戀風塵》裡,男主角阿遠在軍中經歷撕心裂肺的兵變傷痛。退伍後,阿遠回到位於山城的老家,並在屋外找到正在蕃薯田工作的阿公。阿公抬頭環視遠山,開始不停咒罵:「颱風來了,把這些藤都吹斷了 . . . . 幹伊三妹,照顧這些蕃薯比照顧巴蔘還辛苦!」
人在大自然力量下有其無奈,努力耕耘也不一定就有收穫。
然而,破碎的山林總有復育的時候,再大的傷口,也有慢慢癒合的一天。或生於斯、或長於斯、或葬於斯,包括我們祖先在內的所有台灣人,原本就是不斷跟大自然搏鬥來討生活的。天災的威脅既是我們的宿命,也是激發我們永不低頭的動力來源。
只要活著,未來就永遠有希望。
+++
補註:本文截稿後,山陀兒颱風來襲。本文作者新洲在蘇花、南迴鐵路等對外交通全斷的前一刻趕回花蓮,又馬不停蹄背起相機,持續記錄花蓮人在愁城中,坐困的心情。以下幾張照片,為山陀兒颱風來襲前,花蓮人的現況。
島中之島,說是災情,更多是心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