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曆三月是媽祖生日,台灣每年都有「三月瘋媽祖」的風俗。有別於一般廟會路關表非常清楚,白沙屯拱天宮則是每年農曆 12/15 由廟方主委擲筊擇日,決定三個日期:起駕,進火,回宮。進香途經何處全然未知,何時駐駕、駐駕何處,也沒有人知道。去年走過的地點,今年神轎也不一定會再經過。
沒人知道下一站在哪,過去還曾經駐駕在超級市場。「無法預測」,讓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曾被歸類為神秘教派。時至今日,不但有線上直播,甚至有志工開發 GPS 定位 App,方便信徒追隨,也將香燈腳人數一舉推到歷年最高峰:32,9118 人。
大甲媽祖用的是「遶境進香」,白沙屯媽祖一直都是用「進香」。單從字面探討,遶境是上對下,巡視神明統轄的管區,進香是回祖廟或靈力較強的友宮去進火充電、分香火回來延續福分及能量,兩者意義有很大不同。
根據白沙屯拱天宮說法,拱天宮的媽祖來處不可考,原奉祀在爐主家,後來才集資建廟(1863 年),所以北港朝天宮並不是祖廟。那為何要到朝天宮進香?比較可信的說法是渡黑水溝(台灣海峽)回祖廟路遙且險,北港朝天宮有「聖父母殿」,所以就選擇至此進火,也算是另一種形式的進香。
台灣的媽祖信仰,一直有諸多開基祖廟紛說。私以為,凡事不需爭第一,如果你是唯一,那就是永遠的第一。
信仰的旅程
一切信仰,都從百姓開始。
對攝影者來說,紀錄廟會剛開始可能先搜奇獵豔,尋找特別的場景、畫面。我從 2006 年開始紀錄,十年後回頭思考進香跟鎮民的關係。這些民眾可能出錢、出力,家裡壯丁也跟著去進香,留下家中老人。我希望記錄背後默默支持這活動的完整力量,便利用起駕前二至三小時,穿梭在白沙屯白東、白西二里的民宅,記錄他們在起駕前的活動型態。
白沙屯民宅內皆有媽祖聖像,不論海報或月曆,信仰就在家門裡。畫面裡的伯伯可能因行動不便或其他原因無法跟著去進香,但是他的信仰不會因此而減弱。平常人在家會穿得舒適、輕鬆,但這時刻拍到的很多人則是戴著橘色帽子、穿好衣服、背著背包,準備好要跟著進香。
流動氛圍是動態的,一反平日家居時的休閒狀態,而是充滿動能。有別於進香的熱鬧喧嘩,我想在寧靜的民宅裡,找尋媽祖信仰的力量 — 這是信仰的起點。
神遊
對許多參與過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的民眾來說,大媽進香回宮後第二天的「二媽遊庄」,或許是一個只聽過但沒走過的旅程。
「二媽遊庄」是在通霄與後龍五個里遶境的祈福儀式,由黑面二媽和山邊媽各乘坐自己鑾轎,進行遊庄。遶境走在古道上雖累,卻是一天可完成的儀式;跟九份迎媽祖有異曲同工之妙,都是早上七點開始,到下午三點左右結束。
遊庄範圍非常大,幾乎把通霄的山林、海邊、民宅全部走遍。主要範圍是白沙屯,分三大塊:本庄(白東、白西、南邊厝)、南庄(內島、洪厝里、望窩、陳厝)、北庄(過港、山邊、南坑、北坑)。
鄉間小路佈滿了二媽遊庄神轎和信徒;人跟自然包裹在信仰裡。遊庄行列走進荒僻之處,隱藏山野的居民,同等受到眷顧。
參與二媽遊庄的人不多。我從 2006 年拍到 2025 年,十多年間增加的人數,不若進香人數的遽增。參與遊庄的幾乎都是本地人,在地宮廟、陣頭也全程參與。跟隨信眾的數量雖沒那麼龐大,反而顯得原汁原味。
進香最重要的目的,是要把萬年香火從北港朝天宮進火請回。從北港朝天宮迎回的香火,得沿途不熄地帶回拱天宮。回鑾時,萬年香火擔進正殿媽祖神龕位置。進去後放下紅布幔,開爐時才打開,再把萬年香火擔裡的香火,分到拱天宮各個主爐。
另一段旅程
有名深居鄉野的老婆婆,平時要移動到廟裡不甚方便,因此十分看重一年一度的二媽遊庄。每年,她都會為了迎接神轎經過家門的短短幾秒而準備貢品,用自己最隆重的裝扮迎接媽祖到來。
2015 到 2019 年,我連續五年在二媽遊庄時拍攝了內島里的這位婆婆,一期一會。每次二媽遊庄,我最期待的就是看到這位婆婆,彷彿見到老朋友。2020 年再去,沒看到婆婆;她家門口不見香案,門戶也關著。
旁人告知,婆婆在二媽遊庄前一週離世。
雖然和她非親非故,甚至連她的名字都不知道,但因遊庄緣故,每年和她短暫相遇,知道隔年也不會再見,非常落寞。如果不是疫情讓遶境延後,或許那年還能相見,婆婆也還有機會再見到她敬愛的媽祖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