哥利亞
行經新城山礦場的外圍,圍籬內就是偌大的礦場設施以及輸送管,居民彷若是聖經裡手執小石塊,準備與哥利亞巨人對抗的大衛。
圖文/黃東榕
二月陰鬱午後,礦區緩衝線綿延橫列,遠方山壁如大型抹茶千層派。亞泥新城山礦區裡的玻士岸(Bsngan)部落,與偌大的礦山對比,就像聖經「大衛對抗哥利亞」那般懸殊。如今部落只剩一戶留居戶,大衛顯得更加嬌小。
「那是我小時候住的聚落。早年耆老跟礦場有一段交鋒的經歷,後來很多住戶都遷移下山,只剩下胡金蘭(Mimi)跟大兒子還住在部落。」白誠實(Buya)說。
Mimi 和大兒子的鐵皮屋,距離盤踞近半世紀的亞泥礦區不到百公尺。鐵皮屋鄰近圍籬,圍籬的另一邊是礦場輸送帶——巨大的輸送管路刺穿聚落。
「我們都叫它斷頭山,這次大地震後它讓我們更擔心了。」Buya 一邊開車,一邊指著部落上緣禿了半邊的新城礦山說。
新城山礦場的輸送管,已成為 Bsngan 的地景之一。
貫穿聚落的輸送帶,宛若科幻電影中太空船的空橋,與聚落景色有著高度的違和感。
礦區下行經的大卡車,如常地轟隆而過,礦區周圍常有定期的保全巡邏,宛若牢不可破的堅固堡壘。
車停在山下的活動中心,隨後步行而上,這裡需要熟人領路。Buya 是礦區土生土長的 Truku 族,曾參與多次「土地返還」運動,也關注礦場居住安全。這次地震後,採礦爆破對山體的影響更受關注。
山路溼滑,沿途遇部落族人詢問來意,他們都會說:「喔!要去上面那個 101 戶喔!」
越往山上住戶越少,這位「101戶」的 Mimi 已在此居住 60 年。她也是要求土地返還的當事人之一。新城山礦場從 1973 年至今,與部落持續發生土地所有權紛爭。超過半世紀的礦權展延過程也充滿弊病,即便礦業法在 2023 年已有更迭,但修法結果與部落期待仍有一段距離。
礦區已是 Bsngan 的一部分,孩子口中的土石流,也成了下雨後礦區的代名詞。
留居戶 Mimi 在鐵皮屋前等待孫女們回家,他們家的放學是上山去,與其他同學的生活經驗不同。
Mimi(右)在礦區住了六十年,僅隔著一層圍籬,帶著多年的質疑,曾經屬於自己的土地,只能任其荒廢卻不得其門而入。
當年,Mimi 的父親及先生胡文賢認為,財團在取得土地的程序充滿瑕疵與不公,堅持不接受礦場的搬遷補償。
「年輕的時候,爸爸就跟我說,一定要把這個家顧好,不可以跟礦場簽字蓋章,因為這裡本來就是我們的土地啊!」
Mimi 提到,當時財團提出的搬遷補助,對比他們實際居住的空間,顯然不成比例。「記得那時候的搬遷補助款是 300 萬左右,好像主要就是房子的部分,而且(遷住地的)土地還是公所的,我們沒有土地所有權。」山上不僅有房子,還有土地可以種菜,搬下去就只剩房子地上權。「爸爸說家裡那麼多人絕對不能搬走,我們這裡有自己的土地,堅決交代不可跟礦場蓋章簽字!」
可是,Mimi 的父親與先生曾堅守的土地,如今隔絕在圍籬另一頭,只能任其荒廢不得其門而入。
1973 年至今已過半世紀,現在部落的生計跟礦場千絲萬縷。Mimi 有 5 個孩子、12 個孫子,最大的兒子與她同住;大兒子在亞泥礦場已服務四年多,是家裡的經濟支柱。曾經對峙的敵人,如今是經濟的依附。
「他們(亞泥)也沒有給我們壓力啦,老大在礦場服務處工作,也有一些福利和補助。」 新城山礦場居高臨下盤踞半世紀,年輕一代雖能理解礦場帶來的影響,但擔心被「貼標籤」影響工作機會,大多不公開表態。
畫面右下角的住戶,就是新城山礦區裡唯一的留居戶的家,距離主要礦場區域不到 100 公尺,偌大的礦山與渺小的鐵皮屋形成強烈的對比。
礦區留居戶 Mimi 家旁的遊樂器材,就是孫女的遊樂場。
礦區下正在打棒球的孩子們,礦區的爆炸聲對他們來說已是習以為常。
0403 大地震過後,居民對原本就不信任的礦區安全更加憂慮,Buya 過去參與過多次的土地返還運動,山體的安全也一直是他關注的焦點。
家住礦場邊,最擔心的是甚麼?
「就那個地震、颱風,還有爆炸聲很厲害!」
「去年(0403)地震嚇死我了!從上面(礦場)掉下很多石頭,還有到處飛的灰塵跟落石,我想逃都看不到路了!」Mimi 瞪大眼睛,指著礦區的「斷頭山」說。
礦場離 Mimi 家只隔一面圍籬,多年來不斷向下開採,現在目測只離海平面 200 公尺左右。 「現在只要有颱風或地震,我都不敢住在這裡,擔心會有土石流。我會下山去秀林親戚家裡住!還有爆炸(指炸山)的聲音,玻璃都會動呢!」她摀著耳朵,模擬起聲波和震波的衝擊。
Mimi(左)與Buya都是部落舊識,Mimi 的父親與先生,過去都曾親身參與過亞泥土地返還運動。
當地居民慣稱的「斷頭山」居高臨下俯瞰整個部落,裸露的山坡已成為部落居住安全的隱憂。
地震過後,加上不時的豪雨,山坡鬆動的安全疑慮,更增加了地方觀光的不穩定性。
0403 地震可說是一個關鍵分野。
地震後,「斷頭山」的落石更加頻繁。礦區的持續開採本就威脅居住安全,現在加上地震與颱風,對山體穩固性的影響更劇烈。
賽德克族的莫那說,0403 的驚天一震讓他終身難忘。
「那天早上,我揹著孫女逃難,才剛出門口甚麼都看不到,漫天的煙塵跟落石的聲音,真的就像世界末日!我想如果礦區再往下挖,大家應該都受不了吧?」
莫那回憶那難忘的 0403 ,揹著孫女在漫天煙塵中逃難的情景讓他終身難忘。
早上 7 點 58 分爆發的劇烈的搖晃,配上震天響的岩石崩落聲與漫天煙塵,任誰第一直覺都是拔腿逃命。但煙塵遮蔽視線,根本無法辨識方向。
地震後,礦區仍持續開採。清潔隊的高先生說:「中午或是傍晚,時常可以聽到礦區傳來炸山的爆破聲,慢慢傳遞過來的聲音與震波,會穿透建築物。雖然是悶響,但還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啦!」
Buya 也擔憂,隨著礦區北面向下挖深至 120 公尺,未來對部落的威脅只會越來越大,且影響範圍將不僅限於現有的 6 個部落,更可能擴及整個秀林鄉。
假日,街區車流仍稀稀落落。亞泥服務中心的跑馬燈,無聲卻刺眼地提醒礦區爆破時間。緊接在後的,是電費補助的訊息。
玻士岸部落的許多居民,以及 Mimi,都是無法離開的人。即便過去手握石塊,預備奮力對抗哥利亞,但如今得在萬般掙扎中,學習如何與盤踞在斷頭山上的巨人共存。
在 0403 大地震後,新城的太魯閣峽谷發生嚴重的坍塌,鄰近的 Bsngan 以及附近部落,亦受到強烈的波及,特別是山體坍方以及土地流失,嚴重影響部落的觀光、交通以及經濟生活。
半個世紀以來,Bsngan 的居民仍試著與這片礦山共處。
亞泥服務中心的跑馬燈,無聲卻刺眼地提醒礦區爆破時間,而緊接在後的,就是亞泥電費補助的訊息。
礦區留居戶 Mimi 家旁的遊樂器材就是孫女的遊樂場。
即便礦區聚落裡的人口皆已搬遷下山,但仍有一部分像是 Mimi 那般,仍駐守礦區,成為「離不開的人」。
發布時間 2025/03/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