釜ヶ崎的生命力展現在夏祭。8 月中舉行的 4 天祭典,是這個蒙塵街區每年最熱鬧的時刻。不只有無家者與日雇勞動者,邊緣社群、藝術表演者、以至外國遊客,都像蟄伏地下的蟬,忽然破土而出。
攝影師石津武史的作品仔細刻畫了釜ヶ崎群像。自 2008 年起,每逢越冬節與夏祭,他都會在三角公園搭建臨時攝影棚,為無家者與勞動者拍攝肖像。每張臉孔都如此獨一無二充滿張力——很多被攝者會把照片當作遺照。石津曾在訪問中表示,攝影不只是記錄和留念,也是他與釜ヶ崎居民「在一起」的方式。
我與釜ヶ崎的關係雖然不像石津先生般細水長流,但在夏祭歡樂的氣氛中,確實能見到許多平日看不見的面孔。這群人就像《深夜食堂》的顧客:跨性別人士、退役黑道、因為種種原因而脫離原有生活圈的無家者,都出來晒太陽。聽到要拍照,他們大都欣然答應,絲毫沒有因為言語不通而拒絕。
人人都擁抱自己的身份,希望被看見。
隨著遊客湧入,近年釜ヶ崎一些經營得有聲有色的居酒屋,不僅食物正常(誠然,釜ヶ崎部份超便宜的居酒屋以「暗黑料理」聞名,也成為遊客的獵奇對象),店主還會用心舉辦音樂會和藝術節目,為釜ヶ崎居民提供免費娛樂,形成各種交流場域。他們因為遊客而存在,但他們沒意圖改變釜ヶ崎,而是改善釜ヶ崎。也有店家長期推動公益,支援弱勢社群。
由非政府組織 Cocoroom 發起的「釜ヶ崎藝術大學」,則以「只要有想學習的人聚集,那裡就是大學」為口號。不僅舉辦藝術節目,也開設咖啡館與民宿,吸引越來越多外國旅客與年輕導賞員參與。這樣的文化介入,使得釜ヶ崎不再遺世而立,也令釜ヶ崎群像更富色彩。